1.1星海湖的自然概況
星海湖濕地保護區地處賀蘭山東麓洪積扇下沿,毗鄰石嘴山市老城區東側,總面積約43Km2。由于黃河的淤澄作用,區域地勢基本平坦,海拔高度為1097—1105之間。氣候為典型大陸性氣候,多風干旱少雨、蒸發量大,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以下,年均水面蒸發量為2400多毫米,水面蒸發量為降雨量的5-9倍。域內除湖泊濕地外,大部分為荒丘沙地,有部分漁池和農田。在低洼地區土壤的次生鹽堿化現象比較突出,鹽堿土地面積相對較大;沿第二農場渠分布有人工種植的沙棗、柳樹、臭椿等落葉喬木,在濕地邊緣分布有蘆葦和菖蒲等,植物種類較少,覆蓋度低,生物多樣性相對匱乏。濕地有鳥類11目、24科、98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鳥類有中華秋沙鴨、大鴇、黑鸛;國家II級保護鳥類有灰鶴、小天鵝、白額雁、鴛鴦、裊羽鶴等13種。有各種魚類20余種。
星海湖歷史上是一塊天然形成的湖泊洼地,是西側賀蘭山洪水的泄、滯區域,自有城市區以來,又承擔了大武口城市區和下游工業區及包蘭鐵路防洪安全的重要使命。由于長期以來洪水下瀉帶入的泥沙及早期大武口電廠排入的粉煤灰的淤積,使滯洪區湖底持續抬高,加之城市用地的擠占,使庫容逐漸減小,防洪能力大大降低,已威脅到城市的防洪安全。另一方面,湖區沙丘凸現,垃圾成堆,污水橫流,雜草叢生,蚊蠅四起,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公共衛生環境,社會各界和群眾要求整治的呼聲強烈。
1.2星海湖濕地的現狀
星海湖濕地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的決策,是在全球要求保護濕地、林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大前景下做出的,也是一項順民心體民意的民心工程,在此之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已行動起來,恢復和重建城市湖泊濕地和水系,并取得了巨大成績,收到了良好效果【2】。從2003年起,石嘴山市依托天然濕地資源、以湖泊搶救性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為出發點,開展實施星海湖濕地恢復整治工程,經過七年的努力,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期間也得到了蘭州軍區工兵團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形成南域、北域、中域、東域、西域、新域6個湖面景區,總面積32 Km2。因其主要功能是水利防洪工程,因此在2007年被水利部命名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并正式掛牌,2008年又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
1.3星海湖濕地的功能
1.3.1防洪功能:星海湖濕地綜合整治工程的完成,使各庫蓄洪能力由原來的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有利保證了石嘴山市城區、農村、工礦企業及重要交通設施的安全。
1.3.2蓄洪灌溉功能:星海湖濕地綜合整治工程完成后,形成常年性水面23Km2,常年蓄水量2600萬m3,通過攔蓄山洪水,實現雨洪水資源化。同時在灌溉間隙蓄積黃河水,在需要之時,通過各攔洪庫的聯合調度,以滿足城市生態建設和下游農田灌溉用水;三二支溝補水工程建成后還可緩解部分工業用水緊張的矛盾。
1.3.3補充地下水,維持區域水量平衡:項目區年降水量僅為180mm左右,且降水的季節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勻,水資源較為缺乏。由于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城市地下位逐年下降。據寧夏地礦廳石嘴山水文監測站1996年至2000年對大武口歸德溝水源地的監測資料顯示:1996年以前大武口歸德溝水源地已形成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每年以2.5米的速度下降,1998年大武口森林公園建成后,由于灌溉水量的下滲,到2000年,漏斗不但得到了扼制,漏斗中心水位還有所回升。相信星海湖的建成也一定會對地下水的補充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1.3.4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石嘴山市大風天氣每年有26-30天左右,沙塵暴日數每年有十三、四次,且降雨量小,溫差大。大武口城市攔、滯洪區也一直是城市污水的排放地,水質環境極其惡劣。原來的滯、調洪區由于標準過低,只能空庫運行,洪水過后土地干燥,沙化十分嚴重,每遇刮風,這里便是“平沙莽莽黃入天”、“隨風滿地垃圾走”的風沙迷漫景象。星海湖的建成蓄水,改變了城市東部的臟、亂、差,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增加了湖區周圍空氣濕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大大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時也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1.3.5促進城市生態旅游的發展:石嘴山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國家4A級景區沙湖為中心,周邊輻射賀蘭山巖畫、西夏皇城遺址、北武當、黃河古渡、兵溝漢墓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區,它們共同映射著石嘴山市悠久的歷史文化。星海湖因濱鄰城市區,更以濕地公園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為人們提供休閑、度假的濱水空間。石嘴山正以藍天碧水、透綠通暢的山水園林新城市形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八方來客。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