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路是兼具交通與旅游雙重功能的公路,是綠色公路建設的重要內容,旅游與交通融合,實現雙贏,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自駕游火熱,公路成一種旅游體驗方式。
近年來,隨著游客需求的變化,旅游業發展的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對旅游業的認識也悄然發生了新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旅游吸引物不再局限于旅游景區點,而是拓展到更寬的領域;同時激發游客出游的原因也不僅僅是“游”,而是包括了“吃住行游購娛”的各個環節。
同樣,“交通”在旅游要素中的地位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半S著自駕車時代的到來,公路已成為消費升級和個性出行的重要基礎保障?!辈恢褂诖?,更進一步從旅游的角度看,自駕車帶來的不僅僅是游客出行方式的變化,而且還催生出一種全新的旅游產品——自駕游。
各地旅游發展的實際也表明,許多風景優美的公路同樣可以成為自駕車游客向往的勝地。比如,國內延慶的百里畫廊、張家口的草原天路、連接四川與西藏的川藏公路以及美國的66號公路等。當自駕游成為大眾旅游,特別是散客旅游時代主要的出游方式時,公路的功能自然就會從強調通達性、快捷性拓展為更加重視景觀性、服務配套性,公路也就從傳統旅游時代旅游產品的外圍配套,變成了自駕車旅游產品的吸引主體,這樣的公路就不僅僅是一條通道,而是復合路,是具有平臺意義的路。
川藏公路
據公安部交管局透露,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04億輛,其中汽車2.05億輛,汽車駕駛人3.28億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私家車,自駕游時代已經到來,公路成為個性出行和旅游消費升級的重要基礎保障。因而,公路建設如能跳出僅滿足出行功能的舊思維,融入“旅游+”的新理念——巧妙地將沿線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及旅游資源結合起來,使公路沿途風景美不勝收,必將帶來交通與旅游的雙豐收。
政府屢屢發文,促進公路與旅游融合發展。
《“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以國家等級交通線網為基礎實施國家旅游風景道示范工程。
《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的旅游風景道示范工程。
《全國生態旅游發展規劃(2016—2025年)》《全國紅色旅游公路規劃(2017—2020年)》《促進交通旅游服務大數據應用實施方案(2016—2018年)》等也提出了關于促進旅游發展的相關要求。
交通運輸部出臺的《關于實施綠色公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著力拓展公路旅游功能”,要求實現公路與旅游的融合,使公路本身成為一道風景線。
2017年11月,旅游公路示范工程開始申報,中國的旅游公路建設進入實質性的跨越階段。交通運輸部辦公廳日前發布通知,組織開展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建設。到2020年,全國將力爭建成一批旅游公路示范工程,旅游公路服務功能有效提升,公路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取得明顯成效。首批旅游公路示范工程項目申報相關材料按照相關要求報交通運輸部。
各地政府部門紛紛根據自身條件和特色來投入、建設旅游公路。
江西省發布《江西省旅游公路建設規劃(2015—2020年)》,提出將投資18.54億元,規劃建設28條旅游公路。
貴州省在今年11月開展了蘭海高速遵義至貴陽段擴容工程,通過結合旅游發展,打造“旅游休閑”式服務區。
海南省則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建設346公里環島旅游公路,與國際機場、環島高速、環島高鐵共同構建“快進漫游”的旅游綜合交通網絡;構建以公路為先導,以環島人文景觀資源為依托,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新型旅游業態的環島旅游產品。
318國道
以高效合理為核心,打造精品旅游公路
為了避免旅游公路建設過程中對資源的銜接利用不合理、不完善,保障旅游公路的建設能高效、合理,在交通運輸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組織開展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建設的通知中,對于如何建設旅游公路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通知明確,旅游公路示范工程要選擇旅游特色突出、旅游交通為主的公路,原則上不包含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通行重型貨運車輛為主的公路。示范工程原則上長度不小于50公里,沿途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旅游資源,可選擇扶貧公路與綠色公路、紅色旅游公路有機銜接,盡可能與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及服務區改造建設、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危橋改造工程等規劃建設相結合。
通知指出,開展旅游公路示范工程建設,應通過精心設計、完善交通安全設施、合理增加服務設施、共享多元信息服務,打造公路旅游精品路線,激發和釋放旅游消費新需求,服務群眾旅游休閑的多樣化需要。
矮寨盤山公路
(一)精心設計主體工程。
公路主體工程按照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和規范實施。路線和線位選擇應展現旅游公路的旅游價值,保護自然環境,并通過設置支線等方式與沿線旅游資源相銜接,實現與大型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紅色旅游區、扶貧重點村的公路聯通。線形設置應根據旅游公路特點,宜直則直、宜彎則彎,在條件具備的路段適當增加車道、增設港灣式停車帶等,結合地域環境特點和需求合理設置自行車道、步道等慢行系統,提升綜合服務水平。
(二)融合利用景觀風貌。
旅游公路建設需充分融合利用原有優質景觀資源,采取表土收集、原生植被保護等措施,確保旅游公路原有的天然稟賦不被破壞。結合路域范圍內的景觀條件,采用借景、造景等優化手段,宜樹則樹,宜灌則灌,宜花則花,營造豐富多樣的動態景觀效果,并與城鎮、村鎮風貌建設結合,改善路域范圍內的景觀風貌,提升路域整體視覺景觀。
(三)合理設置安全設施。
按照公路工程技術標準和規范設置安全設施,充分考慮安全設施的景觀影響,宜采用彩色標線、原石護欄等與自然融合程度高的設施類型。設置慢行系統的路段,應根據非機動車的安全性需要,盡可能采用自然式設計手法設置安全設施,保障非機動車安全。
(四)完善旅游服務設施。
旅游公路沿線應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適當原則,合理布設服務區、停車區、觀景臺、驛站、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等旅游服務設施,提供游客集散、旅游資訊、餐飲住宿、風景觀賞、休閑游憩、應急救助等服務。服務設施建設可與周邊旅游景區、村鎮聯合設置,通過挖掘旅游特色、展示地域文化、售賣土特產品等,帶動當地旅游服務、特色經濟的發展,促進就業。
(五)開展特色信息服務。
樹立 “互聯網+”思維,加強交通旅游大數據應用,完善旅游公路配套標識標牌,方便旅游者獲取旅游信息。完善旅游公路沿線景區、鄉村旅游點等重要旅游資源的標識設置,健全旅游交通標識體系。建設電子信息牌、網站等信息平臺,豐富旅游交通信息、沿途景區門票、住宿預約登記等服務。
(六)創新建設管理模式。
建立由地方政府牽頭,交通和旅游部門共同參與、多部門協同聯動的旅游公路建設管理機制。采用財政補貼與PPP相結合等多種投融資模式,將旅游公路的公益屬性和旅游產業廊道的經營屬性有機結合,融合沿線旅游、土地等資源,對接沿線產業、創新經營模式,形成一體化發展和產業良性循環。
蘇花公路
進入新時代,全民出行交通方式的轉變,將更加強化旅游產業與公路系統的融合度。通過實施旅游公路的理念與戰略,將公路的規劃建設與公路沿線和旅游景點的旅游資源實現連動開發,不僅豐富了旅游體驗,同時也帶動了公路沿線產業開發,使得旅游公路成為引領產業發展、助力扶貧開發的雙贏抓手,中國地大物博,很多道路風景優美,具有豐富的旅游公路開發潛質,未來,中國的旅游公路將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大放異彩。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