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的提高帶來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開始慢慢追逐更加舒適愜意的生活。休閑旅游便是品質生活的一方面需求。旅游背后也帶來了更多市場,其發展態勢從一二線城市、傳統的旅游區,向三、四線城市靠攏,滿足人們的休閑要求。各地經濟水平和消費特點差異,使休閑農莊必然呈現著不同的發展特點,那么小城市,做休閑農莊該如何破局呢 ?
一、價格影響決策
三四線消費者對價格較為敏感。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對價格更為敏感,在消費中會首先考慮到價格因素,性價比仍是評判是否購買的第一標準。
二、口碑影響購買
三四線城市消費者之間的緊密的社交網絡,導致口口相傳成為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營銷推廣渠道,他們對朋友和家庭圈子中的意見卻更加重視。
三、鄉土認同感
相比而言,三四線城市消費者更愛家鄉據調查,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對其生活滿意度為79分,遠遠高于二線城市。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認同感非常強。
四、家庭至上
三四線城市消費者平均每周至少多花7小時陪同家人。他們能從家庭獲得更大的滿足感。
一、農莊做多大適合?
三四線城市能不能做休閑農莊首先得調查這個城市人口數量,有多少目標消費人口,才能決定你的農莊做多大。而消費人口數量直接關系到農場的投入與產出問題。收入公式很簡單:收入=顧客人數* 消費頻率 * 消費金額。
二、農場的消費價格如何制定?
根據三四線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定價應該符合當地的消費水平,要提高性價比。當合理其消費理念與消費定位時,他們會在朋友圈中主動的進行宣傳與介紹,可以帶來更多的人流量。
1、消費理念保守
三四線城市不像一二級城市,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相對較慢,因此,在消費理念上相對保守。 新事物的傳播,存著一定的階段,從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的趨勢,他們熱衷于一二線的熱門事物,因此,在項目設置上,不要太過超前或者新奇,可以借鑒大城市已經有的活動項目,加以借鑒和本土化改進,這樣更容易受消費者好評。
同時,三四線城市是小容器市場,機械的市場細分并不適合。三四線城市是從0到1的過程,而不是從N到唯一的過程。三四線城市往往連一個像樣、有品的休閑農業項目都沒有,因此細分市場對于北京上海等大市場適合,對于三四線城市的農場來說,可能會是致命的。比如,我只玩花海,我只種番茄,我專注弄葡萄,這種專注在大市場管用,在小市場是有風險的。
用剛需的思考方式頗為簡單:從消費者的剛需消費來看。
a、好的環境是用戶的第一感受
花海、山水等等,圍繞這些資源要素,要打造良好的體驗環境,這是吸引人持續來游的關鍵。
b、基于主題要設置有品的體驗項目
好的體驗項目,能延長他們的逗留時間,拉長游客的體驗過程,這樣可能產生的消費就越多。
c、來了之后,吃飯怎么解決?
提供吃食也是一個關鍵問題,不僅能給農場帶來收益,吃得好、有特色、能夠給人帶來深刻印象,下次再來的幾率就會大很大。如著名的袁家村的特色,就有當地美食好吃,帶來巨大的消費人群。
d、晚上想住下來,你能否招架得???
住得問題怎么解決?在農場建筑用地審批如此嚴格的情況下,如何能讓消費者住得舒服、住得有特色,是個大問題。
e、走了要帶點東西走,你能提供什么?
游客玩了一天,吃了幾頓飯,住了一晚,第二天要返程了,你又有什么能夠讓人帶走。這決定了你能否做出顧客錢包份額的最大值。比如臺灣的農園,大多數都有精品超市。
環境和特色有助于顧客人數;項目、餐飲、住宿、伴手禮產品有助于消費金額;玩得好、吃得好、住得好、買得好都有助于消費頻率。
3、農場的經營理念應當與其“熱愛家鄉”的價值觀念相統一
讓消費者感受到,對農場的支持,就是支持當地發展,甚至可以為當地發展做出貢獻,得到其認可。在這種情況下,當地人的農場更具有優勢;當然,即使是非本地人,也不一定沒有機會。你可以多參與到當地建設中,給大家你想要融入當地的印象,而不只是想大賺一筆就走路的“生意人”。
4、以家庭出行為主
不同于一二線城市青年人居多,三四線城市出行主要以家庭出行為主。人員數量相對較多,年齡層次跨度較大。因此,在農莊設計、農莊體驗以及基礎設施方面,要考慮到不同年齡層次的需求。
5、健康養生類農場大有機會
三四線城市老年人口數量多,基數大,因此,發展養生保健類的農場也是大有可為。
與此同時,不少一二線回流的消費者,因為對大城市霧霾天氣、惡劣環境十分反感,也會喜歡光顧健康保健類農場。
發展中城市比較于相對發達城市而言,盈利模式是不能照抄和生搬硬套的,且不同的三四線城市之間,在生活和消費習慣上也是有所區別,考慮在規劃設計時,一定參照本地特色,并結合本地經濟情況和生活習性而作本地化設計,盡可能地迎合當地消費者的胃口。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