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發展項目是培育貧困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推進貧困農民增收機制創新的重要載體。我部積極加大相關項目對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
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方面,2017年,我部聯合財政部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其中11個貧困縣獲批創建,每個產業園創建期滿并通過認定后,中央財政將給予1億元的獎補資金支持。為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支持和傾斜,2019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2019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農辦規〔2019〕3號),明確提出“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縣申請創建”。
在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方面,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工作的通知》(農辦計財〔2019〕23號),明確要求要助力產業脫貧攻堅,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各省推薦的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名單要向貧困地區傾斜;在評審標準中,對國家級貧困縣及西藏自治區的加工業與農業產值比不作要求。2018—2019年安排的552個產業強鎮中,涉及國家貧困縣136個。此外,貫徹落實財政部、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做好財政支農資金支持資產收益扶貧工作的通知》(財農〔2017〕52號),我部積極推動開展收益扶貧試點工作,支持各地緊密結合產業發展,以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為目標,完善制度建設和風險管控,規范、健康、有序推進資產收益扶貧。明確脫貧攻堅期內,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各地利用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鄉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用于資產收益扶貧。地方各級財政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相關項目所形成的資產,具備條件的可用于資產收益扶貧。
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財政部《關于印發〈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的通知》(財農〔2015〕197號)明確,自2016年起,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支持部分省份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探索資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務、物業管理、混合經營等多種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完善村集體內部管理制度,增強村集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促進了當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2018年,試點范圍擴大至28個省份和4個計劃單列市。
2018年11月,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中央組織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通知》(中組發〔2018〕18號),計劃到2022年,中央財政在全國范圍內扶持10萬個左右行政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健全村黨組織領導、村集體經濟法人治理、經營運行、收益分配和監督管理等機制,示范帶動各地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和統籌推進力度,增強村級組織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扶持村數量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適當傾斜,并要求各地精心制定方案、分類推進實施。
關于加強對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的監督和全面開展拉網排查摸清產業扶貧資金使用情況;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精神,根據《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有關要求,我部積極配合財政部推動全面實施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2018年底,實現全國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目標管理全覆蓋。對我部組織實施的相關項目資金,我部指導各省在加大項目資金傾斜支持的同時,幫助貧困縣做好項目設計等工作,相關資金安排情況要報我部備案監督,準確了解地方支持產業扶貧的情況。項目實施完成后,我部會同有關部門針對項目實施情況開展績效自評和抽查,做好資金使用評估,強化農業產業扶貧項目落實情況的監督管理,確保扶貧項目資金用好用實,切實發揮好扶貧帶貧作用。
下一步,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強對扶貧產業發展的指導力度,提升農業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和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