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政策,未雨綢繆
關注政策可以從政府網站、專業協會,培訓,規劃設計咨詢機構,微信微博,新聞媒體等。應通過各種渠道密切關注,了解相應的政策,爭取政策扶持資金,趨利避害,不踩紅線。
根據政策與對口部門的要求,積極準備資料,盡量爭取國家和地方的專項資金,能很大程度的解決項目開發中的資金問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挑戰政策紅線,比如,土地流轉,規劃設計,抵押貸款等包括搞民宿遇到的公安消防問題,都要符合法律政策的要求,不要盲目,心存僥幸。
2.找對部門很重要
傳統思維,往往投資和經營者只找到農業局一家單位,實際上包括農業、林業、旅游、科技、發改、合作總社、工信、財政、水利、文化、扶貧等,都是有農業方面的相關補貼的。
比如,觀光農莊類可以向旅游局申請旅游專項資金、旅游扶貧資金等;特色文化類農莊可以向地方宣傳部和文化局等單位申請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科教類農莊可以申請科技局的相關項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星火計劃項目、科技推廣與集成技術示范項目等。
3.搞清楚可以申請到多少?
申請農業補貼,當地的農業局、農辦、財政局、農綜辦、旅游局、科技局、林業局、發改委等,以上部門每年都能申報,每個項目在20到60萬元的較多;中央財政項目一般都在幾百至上千萬元;水利局、環保局、老區扶貧辦、經貿局等,一般項目資金較少,5到20萬居多。
4.提前申報,每年申報
所有的休閑農業補貼項目都是提前一年申請下一年。農業補貼年年都有,國家各部門和專家都確認,農業補貼不會少;農業補貼會更實;農業補貼會逐年升高。
一次申報后,就算是在政府上掛上號了,即便今年申請沒通過,來年申請成功的機會便會大很多。
要注意的是,往往同一個項目,在同一個委辦局以同樣的名義,一般只能拿一次。
5.如何申報項目
關鍵詞:“與農業結合”,與農業產業結合的不夠深入,這是不會“玩”的問題。
農業是個大盤子,什么菜都能往里裝,就看你會不會裝,不會裝或者裝的不好,肯定得不到政府的扶持。
關鍵的項目分類與項目策劃很重要。把自己的項目歸成哪一類?
比如,養殖業,“畜禽良種”繁育部分可以申報農業部、財政部和科技部的補助,也可以“畜禽養殖”申報農業部、財政部、發改委的菜籃子工程,還可以以環保類項目申報農業部沼氣處和環保部門的相關補貼。
6.研究好哪些重點扶持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扶持,包括現在農業莊園、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發展等項目。
除了大眾外,新的經營組織形式主要是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這是以后的重點扶持主題,大部分扶持資金會安排到這里來。
7.先易后難,拆項目申請
先撿著能申請到的申請。關鍵在于對拆項目申請,可以拆開來報,避免單一項目對于扶持資金的封頂規定。
8.提前準備申報材料
企業申報農業項目,必備的材料包括:企業的法人證書、營業執照的復印件、企業資產負債表、地方政府配套資金證明、土地使用證明或者土地租用合同、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當地銀行出具的信用等級證明、貸款證明、環評報告、企業或者榮書。
每年各省的項目都很多,競爭激烈,提前準備。
9.關鍵:如何致富農民?
一二三產融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申報怎么寫?有個關鍵點:如何帶動增收致富?這是國家要求。要想補貼多,就得在這方面下功夫。就是說,我們項目合理到位,能夠帶動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國家自然會重點支持。
在申報時最好能突出四部分:
①具體帶動農民增收的戶數,有證明,協議或者合作社數據;
②能否帶動農民增收超過30%,通過何種方式(銷售、工資等);
③合作的鄉民要高出周邊未合作鄉民30%,說明手段和原因;
④輻射帶動當地周邊多少人產生了什么新業態,新市場?
10.可以找顧問,不要找代理
在政策上不允許代理申請農業補貼,而且有風險。因為不管項目大還是小,都是從注冊地的公司和合作社等現場注冊地、注冊地政府逐級申報,指望哪座大城市一個企業轉給幫你代理申請哪里的項目是不現實的。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