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業正經歷轉型與重塑。數字文化消費有望成為“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新增長極,其超常規的迅猛發展也將帶來一系列挑戰。多措并舉規范、激發數字文化消費創新健康發展正當其時。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業正經歷轉型與重塑。數字文化消費有望成為“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新增長極,其超常規的迅猛發展也將帶來一系列挑戰。多措并舉規范、激發數字文化消費創新健康發展正當其時。
01
數字新業態對文化產業支撐引領作用增強
有關數據顯示,從2012年至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超45萬億元,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在45萬億中,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占81.7%。2021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9064億元,其中,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39623億元,占33.3%。同產業數字化在數字經濟中占81.7%相比,文化新業態占比33.3%顯得很低,說明文化數字化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前三季度,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6459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1個百分點。其中,文化新業態增勢較好,引領作用增強。數字出版、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制造、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增值電信文化服務5個行業實現兩位數增長。
02我國數字文化消費呈現巨大發展潛力
近年來,我國以網絡視聽、在線展覽、在線演藝等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數字文化消費規模持續擴大,呈現出供需兩旺發展態勢,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1、數字文化消費不斷獲得政策推動和支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遠景目標,提出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促進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促進消費升級,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2年5月,我國正式發布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對戰略路徑和步驟作出重點部署,“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是《意見》提出的8項重點任務之一。
2022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提出推動文化展館、旅游場所、特色街區開發虛擬現實數字化體驗產品,讓優秀文化和旅游資源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活起來”,為引導虛擬現實與旅游業深度融合,以數字科技助力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此外,北京、廣東等地方也有發布一些文旅數字化相關政策和典型案例,設立獎金支持科技賦能文化旅游,創新數字文旅新場景建設,推動數字文旅新消費。
2、技術創新為數字文化服務供給創造便利。
以5G、AI為代表的新技術持續賦能數字文化產業,不僅使得數字文化內容創作產量大增,而且使得創作內容可以定制化,更好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
利用5G、XR、全息投影等創新技術打造更具沉浸感、更加多元的文化展示內容,帶給人們更加逼真和豐富的在線觀看體驗;借助于AI、云計算等技術,可以實現更強大的云直播、云游戲、云演藝等多種新業態融合發展。
2022年端午節“大戲看北京 云端演出周”活動
數字技術正在從內容創造和生產、展覽展示方式、傳播渠道等多個方面,豐富著人們的文化體驗。網絡視頻、在線新聞、網絡文學、動漫游戲等文化新業態蓬勃發展,不斷滿足著人們文化消費的新需求。
從2020年4月11日推出首場線上演出以來,國家大劇院至今推出120余場線上演出;截至目前,國家大劇院線上系列演出全網總點擊量累計超34億次。2022年3月以來,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洛陽城”系列短視頻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渠道陸續發布了近20集,累計全網參觀量超800萬人次。
3、數字文化消費需求具備持續增長潛力。
互聯網的快速普及應用催生出了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等文化消費新特征。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更是能精準分析用戶畫像,實現數字文化消費的智能推送與精準分發,助推線下消費轉化為線上消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9.5個小時,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即時通信、短視頻、網絡直播、網絡新聞、在線醫療用戶使用率分別高達97.7%、91.5%、68.1%、75%、28.5%,用戶規模分別達10.27億、9.62億、7.16億、7.88億、3.00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增長最為明顯。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為5.06億,人均閱讀量電子閱讀11.58本。
疫情暴發以來,民眾數字化的文化消費習慣進一步加強,有望持續釋放龐大數字消費需求,“云上生活”有望成為未來文化消費的重要形式。
03進一步激發數字文化消費活力
持續擴大文化消費是我國暢通國內大循環、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重要內容。從實踐層面看,我國大力發展數字文化消費還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
大力激發數字文化消費活力尚需多方發力,綜合施策。
1、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豐富數字文化消費供給。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已成大勢所趨。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技術應用全面深化,新技術支撐下的創新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層出不窮,人們對文化品位、鑒賞水平、服務體驗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既是文化產業適應數字經濟時代變革要求的被動選擇,也是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構建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必然要求。需要從國家戰略層面做好數字技術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加快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傳統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
2、大力發展數字文化消費場景,構建高效普惠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數字經濟時代,新技術 廣泛應用將創造出更多、更新穎的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場景,文化消費更注重體驗化和場景化。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有公共文化設施,推進數字化文化體驗,鞏固和擴大傳統文化數字化創新成果的展示空間。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為各類移動終端用戶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數字文化內容服務,發展豐富多樣的數字文化消費場景。
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注意面向廣大下沉城市、農村及偏遠地區居民,提供適合其生產生活特點和需求的文化服務,提高數字文化服務的精準性和普惠性。
3、鼓勵創新和審慎監管相結合,構建規范有序的產業發展環境。
數字文化產業屬于技術創新應用富集的新興行業,既要鼓勵創新,又不能有“法外之地”。對市場中出現的損害消費者權益、有損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網絡文化等問題,需要高度關注,加強對數字文化市場動態監管,不斷創新監管方式方法,加大執法力度。此外,需要不斷完善數字文化產業相關立法工作,尤其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根據產業發展的實踐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相關制度體系。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