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還原了農業的本質,還原了農業的生態循環之美、文化創意之美、休閑體驗之美、產業反哺之美,在此基礎上,田園綜合體開啟了以鄉村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文旅開發新模式。
自從田園綜合體這個詞進入國家高層文件以來,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浪潮正在席卷大江南北。田園綜合體不僅成為了文旅資本的寵兒,也成為了中產階級安放鄉愁的載體。
田園綜合體開啟的農業變現新模式
田園綜合體是一種基于田園核心吸引物而構建起來的不同供應鏈的流量共享模式和價值相乘模式。
案例:以美國Fresno農業旅游區為例,這里的規劃設計采取了“綜合服務鎮+農業特色鎮+主題游線”的立體架構,農業特色鎮和主題游線主要是實現第一次變現和第二次變現,綜合服務鎮則實現了第二次變現和第三次變現。
田園綜合體開啟的產業集群新模式
田園綜合體的內核是鄉土經濟邏輯,而不是粗放式城市化經濟邏輯。粗放式城市化經濟邏輯追求的產業之間的無底線利益,集約式城市化邏輯追求的是“工業集群+休閑產業集群”的利益最大化,鄉土經濟邏輯追求的是“農業集群+休閑產業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園綜合體更加符合中國農耕社會的文化環境和地理環境。對于中國城市化進程來說,田園綜合體樹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田園綜合體開啟的鄉賢文化新模式
田園綜合體寄托著城里人的鄉土田園夢,卻也寄托著鄉村人的城市化夢想,一群人想要回歸田園,另一群人卻想要賺更多錢走向城市。尤其是在很多落后貧困地區搞田園綜合體,會深刻感受到當地政府和當地居民在思想意識上的局限性,一群懷著田園夢的運營者、游客和新居民,如何與另一群懷著城市夢的舊居民、行政管理者進行商務溝通和利益協調?這當中需要很多現實的溝通技巧,也需要一個價值觀上的相互妥協和磨合。最終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的共贏發展模式。
案例:還是以成都市都江堰市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為例,該項目在開發過程中,堅持把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結合起來,不能讓農民增收的項目就堅決不做。在玫瑰花溪谷項目中,堅持把農民都招聘為員工,并且公司為農民的收入進行保底。這些做法都確保了原著居民與開發者之間的和諧相處,同時也為進一步的文化認同打下了基礎。
田園綜合體開啟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
從宏觀視角來看,全中國的田園綜合體如果都建設運營到了成熟階段之后,那么,將形成一個田園綜合體的巨大經濟網、地理網、智能網和文化網,每一個田園綜合體都是一個節點,一個個節點聯系起來,就是一個區域性的田園綜合體集群,區域田園綜合體集群與區域城市群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區域性的城鄉競爭力。區域性的競爭力再疊加起來,就是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在這個意義上,許多點狀的田園綜合體構建起來的巨大經濟網、地理網、智能網和文化網是可以改變一個國家命運的。而且,區域田園綜合體集群和區域城市群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產業集群模式和文化集群模式,兩種模式之間可以形成一種平衡,有利于整個宏觀經濟的內部協調。
01
基礎+資源點——鄉村旅游資源和土地
鄉村旅游資源(泛鄉村旅游資源包含了人工打造的鄉村旅游資源),決定了項目地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的核心導向。土地資源決定了田園綜合體的規模,影響著鄉村旅游產品的配比結構。此外,項目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還可以發展以當地農作物為主的創意農業,并適時開展農業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等鄉村旅游項目。
02
主導/脈絡+吸引點——鄉村旅游休閑
鄉村旅游休閑功能是田園綜合體開發的主導,在其主導下,合理的開發與之相適應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鄉村旅游產品,使其成為整個田園綜合體的重要吸引點,撬動鄉村旅游市場。在具體開發中,可根據各自地脈、文脈等具體情況,側重打造其中某一項或幾項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休閑項目,從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03
配套+支撐點——休閑商業項目
結合鄉村生態環境、生態景觀等生態優勢,可分期、分步、合理的建設生態化鄉村休閑度假酒店、鄉村特色商業街、鄉村MALL等商業設施,作為田園綜合體的商業配套板塊,綜合性的體現生活、休閑、購物、娛樂等多項功能,為整個區域提供較高品質的服務。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