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過往國外發達國家旅游發展規律,在后工業革命時代,必然引發鄉村旅游革命。
鄉村旅游源于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城市失去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環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負面影響。正是由于人們意識到環境的惡化會使人類失去棲息地,鄉村旅游才受到城里人青睞,成為旅游發展的新熱點。
休閑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修身養性——從觀光旅游發展到休閑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與觀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訴求不同,休閑度假者往往在一個地方停留較長的時間,以體驗原居住環境所沒有的異質化的生活方式,這種旅游已然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休閑成為常態,旅游就成為一種休閑方式;當鄉村旅游成為時尚,鄉村旅居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鄉村旅游未來必定走向鄉村旅居時代。
01
鄉村旅游的背景轉化
1.從城市生活到鄉村生活
在不同的時期,事情往往在朝兩個相反的方向過度和發展。從居民生活方式轉變的階段來看,前些年,處于中國城市化高潮階段,大量居民涌入市區,步入了城居生活時代。
隨著城市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城市資源逐步稀缺,城市空間趨于狹窄、城市環境越發惡化,人們開始逃離城市的壓力和氛圍,急迫需要一個緩解壓力、釋放身心的生活空間。
2.從旅游方式到生活方式
從觀光旅游發展到休閑旅游,最典型的旅游方式就是度假,與觀光旅游所追求的“多走多看”的訴求不同,休閑度假者往往在一個地方停留較長的時間,以體驗原居住環境所沒有的異質化的生活方式,這種旅游已然是一種生活方式。
3.從城市工作到鄉村創業
村與城市功能性不同,鄉村生活可以與城市生活做差異化的分工,未來鄉村旅游要承擔起鄉村物質和精神空間存續的重任,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個性,追求與自然、生態、文化的共融,在本質上是精神相對穩定、心靈有所安放和寄托的狀態,是從事創造性勞動和詩一般生活的空間。
適合那些從事文化創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適合老人孩子,以及節假日到鄉村放松身心的城市人,可同時為城市生活空間的優化擴展、城市生活質量的品質提升。事實上,從城到鎮、到鄉、到村,生活功能一直在強化,這是社會進步、人類覺醒的必然結果。歐美的鄉村發展已經證明,其莊園就是高端人士度假的地方。
4.從鄉村旅游到鄉村旅居
根據過往國外發達國家旅游發展規律,在后工業革命時代,必然引發鄉村旅游革命。鄉村旅游源于工業革命,鄉村旅游卻依賴于生態革命。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城市失去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環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負面影響。正是由于人們意識到環境的惡化,會使人類失去棲息地,鄉村旅游才受到城里人青睞,成為旅游發展的新熱點。
鄉村旅游發展是風頭正勁,但隨著全域旅游的推進,未來鄉村旅游不可能是景區化發展,不可能是觀光為主。事實上,鄉村哪有那么多的風景,好的風景早已圈起來成為景區,有的只是生活體驗。
02
鄉村旅居的“六風”特色元素
觀光旅游過渡為休閑旅游,現代人的旅游訴求已不再是“多走多看”,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和較大的生活壓力,使“土、俗、純、真”的鄉村旅游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鄉村旅居也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近幾年民宿的崛起是鄉村旅居興起的一個信號。游客喜歡有個性化氣質的旅游地,異質化的旅游體驗永遠是最高追求,這與旅游景觀價值的排他性、壟斷性、唯一性是一脈相通的,如何打造一個異質化、高質量的鄉村旅居目的地?離不開“六風”元素,即:田園風光、鄉村風貌、民間風物、鄉土風俗、民族風情和傳統風味。
1.田園風光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边@是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也是很多都市人夢歸田園時的憧憬。
2.鄉村風貌
要還原鄉村的本來風貌,避免城市化。
3.民間風物
杭州的織錦﹑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陶器﹑紹興的黃酒﹑南豐的蜜橘﹑三清山山茶油﹑汕頭的抽紗等。
4.鄉土風俗
廟會、放河燈、潑水節、 “打哄娘娘”都是不錯的節慶營銷噱頭,亦能很好的提升游客粘性,以及對于園區的好感度。
5.民族風情
個性鮮明的服飾,多姿多彩的舞蹈,各具特色的建筑,向游客展示不同的風土人情。
6.傳統風味
不同的地區可結合當地特色美食,聯合各大協會和相關企業,開展“美食探索主題旅游”活動,以旅游形式全面展示鄉村美食,如江西廣豐縣每年會在不同的鄉村具備“殺豬飯”主題鄉村風情游,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聚集在一起,一同體驗傳統殺豬場景和祭拜儀式,吃“殺豬飯”。
03
鄉村旅居的生活空間構建
通過“抓配套·做主題· 促全業·惠民生”構建“生活—生態—生產—生命”的四生空間,打造鄉村旅居生活場所。
1.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抓配套
中國農村建設隨著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大的國家政策方針的引領,基本解決了入村、通村等可進入性的問題,尚且能夠滿足當地村民的生活生產需要,可是面對鄉村旅游的強勢進入,仍然存在基礎設施薄弱,可進入性較差,旅游服務設施不健全的客觀現實,因此要建設鄉村旅居空間,首要解決的是鄉村基礎設施問題,營造舒適的旅居環境。
2.基于鄉村文化脈絡,差異性開發——做主題
我們無法摒棄鄉村所依附的山水人文而“空降”諸多的想法和創意,用以承載我們所以為的鄉村旅居生活,這樣無異于是空中樓閣和水中彎月。所以旅居場所的構建,要基于鄉村所傳承的農耕文明和所處地域特有的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它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并提取相應的元素,通過具象的展示以及潛在的滲透,做一個能夠主題文化突出的鄉村旅居環境。
3.豐富鄉村旅游業態,實現鄉村旅居生活——促全業
從鄉村旅游到鄉村旅居的格局趨于成熟,進而國家農業公園、有機農場、鄉村民宿、鄉村酒店、休閑農業莊園等新的鄉村旅游業態應運而生。如何打造鄉村生活空間?
在鄉村空間基底條件下,因地制宜的引入適宜當地發展的旅游業態內容,比如在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的鄉村,引入現代休閑農業、有機農場等業態;比如在生態環境良好遠離鬧市的鄉村,引進養老社區、鄉村酒店、特色民宿等業態。實現“生態引客—業態留客”的鄉村旅居空間。
4.合“情”合“理”的處理好原住村民和外來旅居者關系——惠民生
鄉村旅居是打造一個鄉村生活形態,對于旅居的人而言,除了是換了空間環境外,更是換了一種生活心境,鄉村生活更多的是體會鄉村的“鄉、野、俗、真”的意境。而這所有的意境也好,環境也罷,都離不開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原住民的努力。所以,鄉村旅居場所的構建,要處理好原住村民和外來旅居人群的關系,構建和諧共生的生活空間。
鄉村旅游的發展客觀的促進了鄉村旅游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通過“綠化、美化、亮化”“廁改工程”等措施改善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條件;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也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村民收入,使當地村民得到真真切切的實惠。
目前,游客到鄉村已不再是單純的旅游,而是被鄉村的環境所吸引,在當地體驗城市生活所沒有的生活方式,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北京等大都市,在黑、吉、遼這樣的省份,甚至出現了“候鳥式旅居”。
中國鄉村有人們渴望的原生態的風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有未來最大的休閑產品。這不僅僅是鄉村景觀,還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樸純真,恬淡靜謐,原汁原味,知足簡單,有故事、有情懷、有交流?,F階段這種鄉村生活的回歸,已經從高端的小眾化逐漸向中高端的大眾化轉換,其生活質量也有了高層次的品質。這不得不說是社會的一種根本性進步。旅游鄉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導,會讓鄉村和逐漸消失的耕讀文化,找回應有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