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市場消費需求的升級,游客越來越注重旅游的新鮮感、體驗感、互動性,沉浸式旅游之風也刮向全國各個地方,沉浸式旅游項目旨在為旅游者創造全面的體驗,即通過塑造感官及思維、情感體驗、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并引起旅游者的情感共鳴或思維認同,為旅游產品和服務找到新的價值和生存空間。
與此同時,受疫情及各種災情的影響,旅游業受到全面沖擊,景區普遍運營情況不甚理想,看到沉浸式旅游市場的火熱以后,許多景區紛紛上馬各類沉浸式旅游項目,沉浸式旅游項目真的是景區的救命稻草嗎?
根據《幻境·2021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2020年中國的沉浸產業總產值為60.5億元,沉浸體驗項目數量達到1521項,包括展覽展陳、實景娛樂、商業地產、文化旅游等形式。
而旅游產業的沉浸式應用分為兩類:一是依托高科技手段,通過VR、AR、5G、全息投影等技術的應用,讓游客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感知形成的場景體驗融入旅游環境,例如《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如果想要進一步增加游客的參與感,則會以故事為脈絡,借助游客著裝、環境調整、技術手段等,讓游客既是觀看者,又是參與者,例如武漢的《知音號》以及各類沉浸式劇本殺。
二是把單一的旅游活動擴展到多種體驗活動,例如各類紅色旅游路線中的縫軍衣、烙煎餅、抬擔架等旅游體驗項目,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游客從歷史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沉浸式旅游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嗎?這一點毋庸置疑,2019年8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政策中九條主要任務,三條與沉浸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兑庖姟访鞔_提出要“促進文化、旅游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發展新一代沉浸式體和旅游消費內容”。2021年3月25日,國家發改委等28部門印發《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在深入發展數字文化和旅游部分,提到“加快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數字化轉型,積極發展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span>
除了國家政策導向以外,從各種優質沉浸式旅游項目營收數據也能體現市場的火熱,截止到20年5月20日,《知音號》四年累計演出1168場,游客量達70多萬人次,OTA游客滿意度均在90%以上?!吨挥泻幽蠎騽』贸恰啡ツ?月初開城迎客,在端午三天假期共接待游客2.3萬人次,綜合收入713萬,如今仍然熱度不減,國慶期間共接待游客10.01萬人次,總觀劇人次超過60萬。
雖然市場火熱,但是并不意味著景區一上沉浸式項目就能引入客流,改變當前困境,因為游客喜愛的沉浸式項目并不是簡單的聲光電,而許多景區為了盡早刮分這一塊市場大蛋糕,急于推出的沉浸式旅游項目質量良莠不齊,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缺乏內容支撐或是內容無新意,在沉浸式演藝項目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優質的故事內容,各種聲光電之類的技術只是手段,而現實中許多沉浸式項目往往過分強調畫面的酷炫,而忽略了內容的重要性,沉浸式體驗不僅是感官上的被動沉浸,更是創意內容上的主動式沉浸;二是缺乏特色,看到什么景區沉浸式體驗項目火爆就跟風做什么項目,而往往導致“水土不服”。
此外,即使景區推出的沉浸式項目非?;鸨?,但并不一定能賺錢,因為這種高科技沉浸式項目價值不菲,如果前期沒有充分調研市場,計算投入產出比,貿然上馬項目可能讓陷入困境的景區難上加難。
據新聞報道顯示,《只有河南》總投資近60億,雖然目前人流量絡繹不絕,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都難以回本,僅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看,《只有河南》并不是一個優質的項目,正如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在公開采訪中提到:”誠然,從投資的角度講,或許《只有河南》的誕生很難被理解。這座如此獨特的、從未有見的“戲劇幻城”,無關商業、名利,只關乎建業做文化作品的真心、信心和耐心。它袒露的是河南企業對家鄉的赤子之心,是生長在黃河邊的建業“傳承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的文化自覺?!?/span>
然而,對身陷囹圄的景區而言,生存更重要,沉浸式旅游項目絕非救命稻草,正如在以往的文章中所言,現階段各個景區生存都不容易,在升級改造的過程中,建議在已有的存量基礎上進行調整,而不是大建特建各種重資產項目。
景區要是真的想分這一杯羹,也應該在現有設施基礎上量身定制地優化升級,打造專屬的沉浸式項目,總而言之,即使站在風口上,不是所有的豬都能飛起來。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