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文旅產業,成為2023年各地穩增長、擴內需、強信心的“必選動作”。各地政府不約而同傳遞出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信號,多地百億級、千億級文旅項目密集亮相。
今年2月以來,全國多個省市相繼發布一系列旨在促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政策,通過“真金白銀”的政策激勵,提振文旅消費,為文旅產業注入強勁動力。
新旅界(LvJieMedia)梳理了自2月以來,全國各省及地市發布的典型激勵政策,挖掘出政策發力的三大方向:一是項目帶動引領;二是培育優質市場主體;三是重視“旅游+”發展。通過借鑒多地政策發力方向,為地方制定激勵政策,提振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項目引領 提振產業發展
項目既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3月31日,山東省發布《關于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實施重大項目引領工程,推進文化“兩創”、紅色文旅、數字文旅、海洋旅游、工業旅游、鄉村旅游、黃河文旅、生態旅游、文旅康養、基礎設施等十大類工程。到2027年,實施300個以上重大文旅項目,累計投資超過5000億元,形成25個以上“雁陣形”文旅產業集群。3月26日,在2023山東省旅游發展大會上,山東重點發布了30個文旅招商項目,分為五大類:休閑康養類、海洋旅游類、鄉村旅游類、研學旅游類和文化體驗類。
康養類項目是山東較為重視的類別,也是近年來不斷發力的方向。山東積極推進文旅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康養山東”要素產品體系。在政策上明確表示,保障項目用地,提供資金支持,每年在全省遴選10個文旅康養強縣,每個給予1000萬元獎勵資金,實施重點項目建設,為休閑康養產業提供優越政策環境。
康養旅游,堪稱近年來的旅游“種子”選手。后疫情時代,越來越多人的旅游需求 “由外而內”,開始注重健康、養生和心靈共鳴。休閑康養旅游正是依托于優美的自然環境、溫泉、森林公園、壯美山巒等,為游客提供接近自然、釋放內心的獨特旅游體驗,康養旅游憑借自身“健康+”標簽、社交距離感、空間時間上的“避峰”,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關注和喜愛。
康養旅游要想發展得好,必然要以優質的鄉村環境為“根據地”,鄉村旅游的成長速度,也與康養旅游的火熱程度成正相關。
3月,山東省發布《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等8部門關于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2023-2025年)》。
明確提出優化建設鄉村度假長廊、重點建設康養游憩帶的任務。充分發揮泰山、沂蒙山核心景區輻射帶動作用,整合資源、豐富業態,聚力打造兩大生態怡人、景致優美、文化濃郁的休閑康養游憩帶。
依托齊魯八號風情路、泰山九女峰、福憩泰山等民宿集聚區,開發創意山居、茶園客棧、鄉村營地、農遺非遺展示、攝影寫生等多層次文化旅游業態,建設環泰山鄉村休閑康養游憩帶。
利用康養旅游業態帶動鄉村旅游,只是項目帶動文旅行業高質量、集群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立足全國,可以看到,多個省份均支持以康養旅游作為旅游發展的引領,并給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今年以來,云南省、浙江省、河南省等地相繼發布消息,大力支持康養旅游發展。
云南省
策劃推出100個以上省級重大文旅項目,推動文化旅游與醫療、教育、體育、養老、科技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出醫療健康、中醫藥養生、戶外運動、科普研學、旅居養老等康養旅游新業態,對年度投資2億元以上的省級重大文旅項目,按其實際完成投資的3%給予獎勵。
浙江省
重點推進泰順華東大峽谷、龍泉甌江文化休閑康養中心等項目建設,培育省級以上生態旅游示范區20個以上,并優先保障文旅重大項目土地、資金等要素。
河南省
加大對黃河文化產品、休閑度假產品、鄉村康養等四季重點文旅產品的宣傳推介力度,對工作開展較好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給予宣傳營銷經費補貼。
除此之外,許多省市也聚焦鼓勵促進文旅融合、旅游名片打造、消費集群創建等類型項目打造。
江蘇省
安排9000萬元支持文旅融合建設、產業融合新業態、文旅產業平臺等項目,安排1.16億元文化和旅游發展資金,支持消費提振、產業融合、數字賦能等項目。
福建省
重點支持各地各部門系統性謀劃開發一批主題鮮明、具有地方特色、產業整合度高、示范性強的文旅產業項目。
湖南省
加快下達2億元省級文化和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圍繞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打造“五張名片”,重點支持消費提振、文旅融合等項目。
壯大優質主體 帶動區域發展
市場主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韌性、潛力和底氣所在,是穩住經濟大盤的關鍵支撐,也是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為了推動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各地政府重視培育優質市場主體,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文旅產業發展。
壯大領軍企業,培育規模大、結構優、韌性強的文商旅企業是許多省市的“發力點”。在本地培育、引進帶動力強的旅游行業龍頭企業、領軍企業,配合本地旅游產業總體發展格局,補充旅游發展空白,補齊、帶動甚至創造產業鏈條,豐富地市旅游產業。以點帶面,既可以帶動區域發展,又能夠優化文化旅游產業生態環境,催生一批生龍活虎的旅游中小微企業及市場主體。
4月16日,常州市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文商旅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突出強調市場主體培育工程,力爭到2025年,新增1家全國“旅游集團20強”、5家上市文商旅企業、3個省級以上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5個省級以上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
與此同時,常州市對優質市場主體給出了“豐厚”獎勵政策:對首次入選全國“旅游集團20強”文旅企業,給予2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首次進入統計庫的規模以上文旅企業,給予1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進入輔導備案的文旅企業、申報上市的文旅企業、創成五星級旅游飯店等文旅企業,給予50-100萬元不等的獎勵……
不難看出,常州市希望通過大力扶持具有國際國內競爭力的文商旅融合發展企業主體,做大主體規模。發展規模即可形成集聚帶動效應,當企業具備一定的投資規模,當地旅游功能和服務體系完善,在吸引客源、促進消費等方面就有明顯的帶動作用和聚集效應。
湖南省在培育優質市場主體的道路上,注重引來“金鳳凰”。湖南省在培育本土文旅“千億企業”和“百億企業”目標的基礎上,鼓勵世界500強旅游企業或中國旅游集團20強企業投資湖南,給予每家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一次性資金獎補。
昆明市也在政策上提出積極引進全國、世界知名的大型文旅集團,推動大型文旅企業上市,吸引國內知名的創意設計企業、現代傳媒企業等到昆設立地區發展總部,并給出財政、金融信貸等政策支持。
嘉興桐鄉市發布政策,鼓勵旅游飯店加強與國內(國際)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團合作,對符合要求的委托經營、投資興建等活動給予15-30萬元不等的獎勵。
“旅游+”新業態 掌握流量密碼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進一步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各省市重視“旅游+”模式發展。
“旅游+”是把旅游作為主體地位,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比如,旅游+演出、旅游+營地、旅游+展覽……豐富的業態,不僅創造了旅游市場新的增長點,也為其他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促進各類型資源的有效利用。分析各地推出的政策,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旅游+”業態。
“旅游+活動”
開年以來,演唱會、音樂節等各類線下活動強勢迎來復蘇。5月9日, “五月天北京鳥巢演唱會”開票當日,北京全城住宿預訂量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300%?!傍B巢”周邊5公里住宿預訂量上漲2400%。這樣空前火熱的場景,印證了“旅游+活動”業態的火熱。
音樂節、展會等活動除了門票收入,還可以直接拉動本地城市餐飲、住宿、交通等方面消費增長。越來越多的地市也注意到這一現象,紛紛出手,試圖借線下活動熱度“東風”。
河南省
提出統籌開展多領域、多層次的消費促進活動,籌辦大型演藝活動、賽事、展會,舉辦或參加消費促進月、國際消費季、雙品購物節、老字號嘉年華、全球文旅創作者大會、體育產業博覽會等活動,省財政給予獎補。
蘇州市
評選一批蘇州市文旅消費優秀活動,給予不超過實際投資額的20%、最高不超過30萬元的獎補。
常州市
提出樹立城市演藝新標桿,提升演唱會、音樂活動等品牌吸引力,建設青果巷、文化廣場、運河五號等演藝消費集聚區。同時,對激活文旅演藝市場、推動會展業市場化發展的主體,給予不超過100萬元的獎勵。
同時,各地市同樣注重從消費端發力,為消費者提供實實在在的實惠:
山東省
財政安排3000萬元給予補助,帶動各市發放1億元以上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費券。
河南省
鼓勵各地發放零售、餐飲、文化旅游、住宿等消費券,省財政按不超過省轄市(濟源示范區、航空港區)實際財政支出的30%給予補貼獎補。
廣東省
面向在本地消費的居民游客發放總值約1000萬元的文旅消費惠民補貼。
大連市
啟動“五折嗨游大連”文旅消費券發放活動,活動持續至4月29日,共發放400萬元文旅消費券。
各地市雙管齊下,一是從供給側發力,根據旅游消費者的需求,有效打造旅游活動,不斷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助力文旅消費熱起來。二是從消費端發力,加大政府促消費的扶持力度,以消費券撬動成百上千倍消費額,提升消費信心,持續釋放旅游消費潛力,為行業復蘇和振興注入動能。
“旅游+非遺”
2月17日,文旅部發布《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提出推進推動非遺與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各地市更重視非遺,在不斷的嘗試與總結中,對于如何促進傳統文化與旅游的融合,進而帶動文旅行業高質量發展也有了不同的認識。
江蘇省、安徽省、云南省、內蒙古等地都推出了數量不等的非遺特色精品旅游線路,為消費者到本地旅游提供更多樣的選項,也推進本地文旅融合進程。
其中,江蘇省還推出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示范項目15個,非遺工坊30個,采取補貼、獎勵和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進行扶持。
一些地市也在著力于讓非遺“活”起來、“動”起來、“用”起來,開發非遺生產、體驗、互動等新模式,力圖打造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
云南省
在2023年推出100個以上省級重大文旅項目的政策背景下,深入推進“文化潤滇”,推進景邁山古茶林景觀申遺,規劃建設大理太和城、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云南非遺博覽園,開發文博和非遺體驗消費項目。
煙臺市
財政安排100萬元,對非遺保護傳承有力、品牌效應突出、拉動消費成效顯著的區市予以補貼,實施“山東手造”推進工程,開設非遺文創推廣運營中心,推出非遺原創標識和國潮品牌,打造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
“旅游+夜經濟”
如今,人們的夜生活正在趨向多元化,夜經濟已成為反映城市經濟復蘇的一面鏡子,夜游、夜賞、夜玩、夜讀等新業態逐漸崛起,助力夜間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并釋放出強大的消費力。要想繁榮夜間文化旅游市場,激活文旅消費,讓“夜間經濟”成為旅游的新亮點,離不開政策的支持與護航。
各地市注重夜經濟各種業態的打造,試圖喚醒多元文旅業態,拉動消費回暖。河南省提出壯大夜購、夜食、夜游、夜娛、夜宿、夜展、夜讀等規模,打造多業態融合發展的夜經濟場景。
昆明市、北京市等地注重打造多樣化的本土夜間產品。昆明市著重發展夜游景區(公園)、夜游街區(美食街區)、夜游活動、水上演出等,打造一批夜間文化項目營造“夜昆明”休閑氛圍。通過別具一格的本土夜游旅游模式,為游客創造出更加多元化、差異化的感受,吸引更多旅游消費,推動夜經濟進一步發展。
同時,各地市也注重夜經濟集聚區的培育。夜經濟集聚區是發展夜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充分釋放夜間消費潛力、做大做強夜經濟、培育經濟新增長點。
河南省、遼寧省、湖南省等地對到達一定規模的夜經濟集聚區(或所在縣、市、區)給出20-500萬元的獎勵;常州市也立下目標,力爭到2025年,新增4個省級以上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2023年,復蘇與發展是文旅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在如今“柳暗花明”的市場態勢下,康養旅游、“旅游+”等業態都將是文旅行業發展的新動力,而來自各地市的稅收優惠、費用減免、行業補貼等多層面的“排憂解難”,也將有效助力文旅行業提振發展。各地政策的梳理,可以為各地市文旅產業發展提供視野與思路,共同建構文旅行業更優質的格局和生態。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