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分階段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
二、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的重點任務是?
(一)加快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大幅提升鄉村網絡設施水平。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快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持續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補償試點工作,支持農村地區寬帶網絡發展。推進農村地區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同步做好網絡安全工作,依法打擊破壞電信基礎設施、生產銷售使用“偽基站”設備和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
完善信息終端和服務供給。鼓勵開發適應“三農”特點的信息終端、技術產品、移動互聯網應用(APP)軟件,推動民族語言音視頻技術研發應用。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構建為農綜合服務平臺。
加快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農村地區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農業生產加工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進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建設。
(二)發展農村數字經濟
夯實數字農業基礎。完善自然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動態監測。建設農業農村遙感衛星等天基設施,大力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和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推動農業農村基礎數據整合共享。
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廣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種植業、種業、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深度融合應用,打造科技農業、智慧農業、品牌農業。建設智慧農(牧)場,推廣精準化農(牧)業作業。
創新農村流通服務體系。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冷鏈、倉儲等設施建設。深化鄉村郵政和快遞網點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深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培育農村電商產品品牌。建設綠色供應鏈,推廣綠色物流。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農村實體店,促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
積極發展鄉村新業態。推動互聯網與特色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新業態,促進游憩休閑、健康養生、創意民宿等新產業發展,規范有序發展鄉村共享經濟。
(三)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供給
推動農業裝備智能化。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裝備制造業結合,研制推廣農業智能裝備。鼓勵農機裝備行業發展工業互聯網,提升農業裝備智能化水平。推動信息化與農業裝備、農機作業服務和農機管理融合應用。
優化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建設一批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中心,推動產學研用合作。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網絡服務體系,支持建設農業技術在線交易市場。完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鼓勵技術專家在線為農民解決農業生產難題。
(四)建設智慧綠色鄉村
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建立農業投入品電子追溯監管體系,推動化肥農藥減量使用。加大農村物聯網建設力度,實時監測土地墑情,促進農田節水。建設現代設施農業園區,發展綠色農業。
提升鄉村生態保護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國農村生態系統監測平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數據。強化農田土壤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無人機、高清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對農村生態系統脆弱區和敏感區實施重點監測,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倡導鄉村綠色生活方式。建設農村人居環境綜合監測平臺,強化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與保護,實現對農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時全程監測。引導公眾積極參與農村環境網絡監督,共同維護綠色生活環境。
(五)繁榮發展鄉村網絡文化
加強農村網絡文化陣地建設。利用互聯網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互聯網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建設示范基地。全面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推進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和智慧廣電建設。推進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數字化,建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數字文物資源庫”、“數字博物館”,加強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為抓手,推進文物數字資源進鄉村。開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網絡展覽,大力宣傳中華優秀農耕文化。
加強鄉村網絡文化引導。支持“三農”題材網絡文化優質內容創作。通過網絡開展國家宗教政策宣傳普及工作,依法打擊農村非法宗教活動及其有組織的滲透活動。加強網絡巡查監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極文化的網絡傳播,預防農村少年兒童沉迷網絡,讓違法和不良信息遠離農村少年兒童。
(六)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動“互聯網+黨建”。建設完善農村基層黨建信息平臺,優化升級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推廣網絡黨課教育。推動黨務、村務、財務網上公開,暢通社情民意。
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提高農村社會綜合治理精細化、現代化水平。推進村委會規范化建設,開展在線組織幫扶,培養村民公共精神。推動“互聯網+社區”向農村延伸,提高村級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動鄉村建設和規劃管理信息化。加快推進實施農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鄉村建設。加快推進“互聯網+公共法律服務”,建設法治鄉村。依托全國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加快推廣“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等改革模式,推動政務服務網上辦、馬上辦、少跑快辦,提高群眾辦事便捷程度。
(七)深化信息惠民服務
深入推動鄉村教育信息化。加快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推動未聯網學校通過光纖、寬帶衛星等接入方式普及互聯網應用,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發展“互聯網+教育”,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與鄉村中小學對接,幫助鄉村學校開足開好開齊國家課程。
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務。推進全面覆蓋鄉村的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系統建設,加快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社會保險關系網上轉移接續。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持鄉鎮和村級醫療機構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導醫療機構向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遠程醫療、遠程教學、遠程培訓等服務。建設完善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完善面向孤寡和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殘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務體系。
(八)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發展。完善對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網絡提速降費、平臺資源、營銷渠道、金融信貸、人才培訓等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經營規模、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生產經營組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為農民提供在線培訓服務,培養造就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實施“互聯網+小農戶”計劃,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
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數字農業、智慧旅游業、智慧產業園區,促進農業農村信息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信息流帶動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資流。創新農村普惠金融服務,改善網絡支付、移動支付、網絡信貸等普惠金融發展環境,為農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金融服務。降低農村金融服務門檻,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依法打擊互聯網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
(九)推動網絡扶貧向縱深發展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入推動網絡扶貧行動向縱深發展,強化對產業和就業扶持,充分運用大數據平臺開展對脫貧人員的跟蹤及分析,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鞏固和提升網絡扶貧成效。打贏脫貧攻堅戰后,保持過渡期的政策穩定,繼續開展網絡扶志和扶智,不斷提升貧困群眾生產經營技能,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
(十)統籌推動城鄉信息化融合發展
統籌發展數字鄉村與智慧城市。強化一體設計、同步實施、協同并進、融合創新,促進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格局。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發展“互聯網+”特色主導產業,打造感知體驗、智慧應用、要素集聚、融合創新的“互聯網+”產業生態圈,輻射和帶動鄉村創業創新。(文章來源:中農未來)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