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夜間旅游已經完成了從自發探索到局部自醒,正在走向戰略自覺。在此進程中,離不開當代旅游發展理論的推動,更離不開市場主體的實踐,以及國家和地方的主動作為。
一、發展夜間旅游的意義
夜間旅游是當代旅游發展理論體系的研究新領域、學術新成果?;仡櫢母镩_放以來的旅游發展,主要是從資源潛力挖掘和空間拓展上做文章,夜間旅游這一時間概念的提出,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在學術演化的進程中,也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雖然古時就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有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的實踐,但是從經濟社會現象、資源和市場多角度對夜間旅游進行系統分析和理論建構是開創性的。概念抽象和理論建構的過程并不只有“概念—命題—體系”及其形式化的數學表達,當然還一如既往地充滿了我們對現實的溫情關注。對于很多工薪階層而言,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很容易讓人感慨“陽光下的城市是他們的,月光下的城市才是自己的”。對于“躲得開對酒當歌的夜,卻躲不開四下無人的街”的蕓蕓眾生而言,一座充滿人間煙火的城市,一座可以夜場電影之后接著在夜市吟唱《成都,成都》和《董小姐》的城市,才是真正意義上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間。
夜間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需求新潛力、供給新動能。相對于白天的走馬觀光的景區打卡,夜晚的休閑調性更有助于游客對當地文化的感知與生活方式的體驗。中國旅游研究院夜間旅游專項調查數據表明,當前游客夜間旅游參與度高、消費旺,九成左右游客有夜間體驗的經歷,2019年春節期間游客夜間消費占目的地夜間總消費近三成。與銀聯、攜程、驢媽媽等機構合作的大數據聯合實驗室研究表明:夜游消費數據穩步增長,觀光游船、主題燈會、文化體驗活動成夜間旅游熱度風向標。在平均停留3天的國內游客樣本群中,高達53%的受訪者會有2個晚上去體驗當地生活,而18-35歲間的中青年親子游、情侶游的夜游熱度最高。在多元化的夜游需求中,當地生活和文化體驗成為重要組成部分,游客對夜間文化節事活動、文化場所參觀等活動的選擇顯著高于美食、購物、電影劇院等選項。數據表明,上海的夜間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已經接近白天的一半,成都春節期間推出的“夜游錦江”吸引了16萬人次參與。
夜間旅游是國家和地方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新方向、效能新提升。發展夜間旅游有助于推動城鄉目的地資源配置從空間拓展轉向時間延展,有利于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深度融合。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少地方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出臺了發展夜間經濟的政策,包括購物、餐飲、電影、燈光亮化工程??傮w上看,已經出臺的政策主要著眼于本地居民的夜間消費。如何把游客消費納入其中,在本地居民的基礎上增加一個旅游消費增量,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的政策設計亦是重要。當代研究早已證實存在“旅游者二元行為論”。即旅游者進入目的地這樣的非慣常環境后,其消費行為與日常慣常環境下會存在顯著差異。中國旅游研究院持續開展的中國游客出境滿意度與國內游客滿意度調查數據進一步表明,這種顯著差異首先表現在消費總量上,受到時間成本、距離成本等強約束,游客消費支出總額會明顯高于本地居民,關注夜間游客有助于進一步增強消費對地方經濟的基礎性作用,有效實現量增。而且這種顯著差異還反映在游客消費支出結構上,尤其是近兩年我國包括旅游在內的重點領域出現的消費升級新趨勢,從夜間游客視角重構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正帶動許多目的地以數字智能技術為觸媒開展著令人矚目的智慧城市創新實踐與產業生態平臺重構,實現城市質優發展。
二、發展夜間旅游的原則
我們所倡導的夜間經濟和夜間旅游,應當也必須是以國民大眾的廣泛參與為指向的。無論理論研究,政策設計,還是產業投資,剛起步的夜間旅游都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旅游發展理念,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發展戰略,堅持意識形態安全和生產安全兩個底線。
無論是政策設計,還是產品研發,都要著眼于城鄉居民和廣大游客對夜間旅游的現實需求,不能搞小圈子里的自我欣賞和相互吹捧。專項調查數據表明,七成以上游客仍期待夜游市場品質的顯著提升,八成左右的受訪企業有直接或間接參與夜間投資的意愿,但消費主體和產業主體雙方對夜游市場的判斷仍有較大差異,夜間旅游供需匹配尚待專業數據和研究做支撐。
發展夜間旅游不要忙于出政績,不要忙著發聲音,政策和投資還沒有落地,就忙著搞花花哨哨的頒獎盛典。夜間旅游需要燈光亮化,但是夜間旅游不僅只有燈光亮化,特別是在當前的國情、國力下,不能過于追求奢侈、豪華和震撼的效果。更不能有奇奇怪怪的燈光雕飾,要充分考慮公序良俗和受眾感受。要理性而務實地做好理論建設、政策設計、環境優化和產品策劃。
發展夜間旅游不能總是往后看,更不能只是在民間民俗的圈子里打轉轉,應以開放的思維汲取世界各國發展夜間休閑和夜間旅游的經驗。夜間旅游項目和內容可以是民間民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