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是以農村、農業為基礎載體,以農民為主體,以城鎮居民為主要客源市場,具有田園觀光、農事體驗、城鄉交流、休閑度假功能的旅游活動。具有發展潛力大、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拉動內需明顯、促進消費顯著等特點。鄉村旅游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上百年歷史。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農業觀光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游在我國開始出現。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鄉村旅游已成為國民旅游休閑的重要方式、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以“農家樂、休閑農業園區”為主要形式的鄉村旅游如火如荼地發展,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都市居民的休閑生活,另一方面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扶持農民就業創業,引導農民致富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整體規劃,一家一戶各自為政,獨立經營,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等,這些對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是一項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
我國經濟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結構性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擴大、城鄉發展不協調等不可持續的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換擋期”,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擴大內需、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對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為實現我國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應采取以下策略。
1.充分發揮政府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我國農村長期處在基礎差、底子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公共服務體系短缺的狀況,沒有發達的城鎮體系做支撐,離開政府主導和支持,鄉村旅游不僅難以發展,還會造成資源環境破壞,市場管理混亂。
第一,著力建立統籌協調的管理服務機制,通過部門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各級旅游部門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聯系,重點加強與農業、林業、環保、國土等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聯合推進鄉村旅游工作機制。同時加快鄉村旅游協會、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建設,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和自律作用。
第二,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旅游規劃和優化產業布局。以科學規劃為主導,保證鄉村旅游開發建設有序推進。第三,著力做好市場監管、宣傳促銷、人才培訓和公共服務等工作;健全鄉村旅游標準化體系,建立和實施鄉村旅游住宿、餐飲、娛樂、購物等主要消費環節的服務規范和安全標準。第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農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提升鄉村旅游活動的便利性、清潔性和安全性;同時要拓寬社會資金渠道,在確保農民利益的基礎上,鼓勵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開發鄉村旅游項目;鼓勵和引導各種扶貧基金和社會捐助資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探索建立社會化鄉村旅游發展基金,逐步建立起以財政投入為引導、業主開發為主體、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資金投入機制。第五,加強政策扶持和體制機制創新。在自愿、依法、有償的前提下,探索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激活農村宅基地資源,完善相關利益群體參與分配機制,逐步形成農民自主、政府引導、部門聯動、中介參與、市場調節的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格局。
2.堅持特色化、差異化建設。特色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本方向??v觀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鄉村旅游,品牌響、吸引力大、效益好的鄉村旅游地,均風格獨特、特色鮮明、個性十足。如法國的普羅旺斯、日本的北海道、北歐的鄉村民居以及我國西部的民俗旅游、東北的冰雪旅游、江南的水鄉古鎮、四川的藏羌村寨等。堅持特色化發展,有利于避免出現同質化、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推進特色化建設,一要區別于城市,彰顯鄉村旅游的“三農”本色。城鎮居民到鄉村旅游,主要是感受有別于城市的鄉村文化,青山綠水、田園風光,求得審美享受和一種放松愉悅的心情,這是鄉村旅游的根本魅力所在。
二要因地制宜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在村容村貌、生態環境、歷史文化、地域特色、建筑風格、農業生產、旅游商品等方面挖掘和體現自己的特點,展現不同的特色。如江西婺源的良好生態和徽派建筑特色、浙江安吉的特產白茶和竹林文化、江蘇江陰的長江三鮮和水鄉文化、浙江德清“洋家樂”等。
三是區別于傳統業態,努力開發新產品,在產品開發上堅持創新。農村生活千姿百態,民俗風情各有差異。根據不同群體、不同方式、不同檔次的消費需求,積極拓展一些新的鄉村旅游業態,如鄉村俱樂部、休閑莊園、度假社區、溫泉養生、戶外運動、山地探險、自駕車露營地等。如四川郫縣依托距離成都近的地理優勢,除了傳統的鄉村旅游發展外,還開始建立健康綠道、養老休閑等鄉村旅游項目。
3.堅持產業化發展,提升鄉村旅游競爭力。大力推進分工合作和組織化經營,延長和拓展產業鏈,實現旅游業與農業以及農村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發揮關聯帶動作用,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競爭力。
推動產業化發展,要引導農民由分散、零星的個體旅游接待轉向組織化經營。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競爭,又為建立現代化的旅游產業服務體系提供條件。未來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需要建立分工協作、上下游高效銜接的產業體系。引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圍繞旅游消費需求,拓展產業鏈條。適宜發展接待服務的發展接待服務,適合發展餐飲的發展餐飲,適合發展農產品加工的發展農產品加工,適合發展運輸、商貿的發展運輸、商貿,有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手工藝,從而形成農、工、貿、游有機結合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從而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綜合效益。
4.堅持多元化發展,提升鄉村旅游戰略地位。形成“政府統籌、市場引導、社會支持”的多元化推動機制,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戰略地位。
打造多元推動機制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引導的導向作用。目前,由于鄉村旅游缺乏市場觀念和信息服務,市場在配置鄉村旅游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在產品開發、資金投入、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導向性和制約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做好鄉村旅游的市場調研和市場信息發布工作的同時,需要引導企業和農戶,根據市場需求,以需定產,規劃、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市場化發展水平。
打造多元推動機制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在依靠農民主體的同時,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要求,各級各部門、各類相關協會、教育培訓機構、金融保險系統應在政策協調、產品開發、市場推廣、公共服務、權益保障和人員培訓等方面,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力量,積極支持鄉村旅游發展。
5.堅持規范化管理,提高鄉村旅游服務標準。游客到鄉村感受鄉土民俗風情,領略田園風光,品嘗農家美味,需要鄉村旅游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實現服務流程、服務設施、服務質量的標準化和規范化。
第一,制定一套完善的鄉村旅游標準體系。鄉村旅游受分布散、業態多、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實行規范化管理難度較大,需要采取上下結合的方式建立完善標準制度,實現服務設施、服務流程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從而提升服務質量,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尤其在安全、衛生等方面,與城市同等要求。
第二,強化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規范從業人員行為。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絕大多數是農民,可以通過經常性的教育培訓,逐步造就一支數量適當、結構合理、素質較好的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隊伍。
第三,創造鄉村旅游的科學管理方式。組織化程度低是鄉村旅游規范管理的又一個難題。管理模式上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使農民既是從業的主體,又是利益的主體,讓農民有發展鄉村旅游的積極性和自律的主動性。同時,堅持現代管理理念,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行業協會組織形式等做法引入鄉村旅游的管理,增強管理活力和管理的有效性。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使廣大農民能夠不斷提升合作經營、團隊意識的水平和能力,從道德觀念、精神文化層面進一步縮小城鄉差異,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