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綜合體怎么看和怎么建?
田園綜合體是出現在中共中央2017年一號文件中的一個新詞,一個生于天字第一號文件的國家命題、一個打造詩意棲居理想地的時代課題、一個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的現實問題。
一是以旅游為先導。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園綜合體順應這股大潮應運而生??此茀T乏實則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需要匠心獨運的開發。一段溪流、一座斷橋、一棵古樹、一處老宅、一塊殘碑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瑞士有被稱為無煙工業(手表、軍刀)、無本買賣(金融業)、無中生有(旅游業)的“三無經濟”。旅游本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產業,瑞士在這方面開發得風生水起,值得借鑒。
二是以產業為核心。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對農民來說,遠走他鄉和拋家別親的進城務工犧牲太大,在本區域內多元發展,從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中獲取收益的模式更為可行。沒有一個比較高的生活水準,人心必背,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級各類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創業園,應適當向田園綜合體布局。
三是以文化為靈魂。文化就是“人化”與“化人”的過程。田園綜合體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為,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的綜合體是不可持續的。
四是以交通、物流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為支撐。各種基礎設施是啟動田園綜合體的先決條件,而及時地提供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又會對后續的發展產生持續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物流、人流、信息流,一個地方就無法實現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溝通,鄉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無法與外部更廣闊的地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向外開放的經濟空間。
五是以體驗為價值。田園綜合體是生產、生活、生態及生命的綜合體。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后現代,人們對“從哪里來”的哲學命題已經無從體悟,田園綜合體通過把農業和鄉村作為綠色發展的代表,讓人們從中感知生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意義,并從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六是以鄉村復興再造為目標。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階段,農業和鄉村與國家和社會的落后往往緊密聯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就是鄉村年輕人大量流出的過程和老齡化的過程、放棄耕作的過程和農業衰退的過程,以及鄉村社會功能退化的過程。田園綜合體是鄉與城的結合、農與工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生產與生活的結合,以鄉村復興和再造為目標,通過吸引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給那些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價值、信仰、靈感和認同的歸屬。
1、景觀吸引區??梢允亲匀痪坝^,也可以是有特色的人造景觀。
2、“三養”集聚區。即養神、養生和養老的聚集區,讓暫居的養神者恢復精神和體力,讓久駐的養生者頤養生命、增強體質和預防疾病,讓常住的養老者享受鄉村的田園風光,頤養天年。
3、農業生產區。這是有別于鄉村特色小鎮與城市社區最顯著的標志。農業生產區的意義不單單是為了提供安全、放心的生態綠色食物和獲取相應的收入。農業與自然密切交織在一起。農田的維持和管理有利于氣候的穩定、儲存雨水、調節河川流量并防止洪澇,農業也有利于延續傳統文化,并形成綠色的空間和景觀。更重要的是,農業支撐著區域鄉村共同體的活動,農業活動本身“嵌入”到自然和鄉村共同體之中,讓整個鄉村社會恢復到其應有的狀態。從生活的角度看,農業生產就是“農活”,它是人性的綜合。
4、居民生活區。居民生活區應該是一個日常的生活世界,是以面對面的熟人關系結合而成的、充滿活力的鄉村新型現代社區。環境打造上,必須克服高樓大廈的城市模本,小橋流水的鄉村圖景在這里應充分展現。
5、服務配套區。服務是田園綜合體的生命線,生產性服務業應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應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讓游客與居民吃住放心,娛樂舒心。在主體架構中,核心要素是: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景觀。
田園綜合體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主要表現為“五器”,即資源聚集的推進器、產業價值的擴張器、新型業態的孵化器、區域發展的牽引器、農民增收的助力器。同時,它還有重要的社會、文化、生態意義。
一是“三生融合”的統一體?!叭诤稀?,就是生產不離生活,生產、生活不離生態。三者互為因果,互相促進,這樣才能打造出高品質的生活、高效率的生產、高文明的生態。放眼世界,莊園生活、莊園經濟飛速發展成莊園外交,這應是田園綜合體努力的最高境界。
二是城鄉重構的新生體。城與鄉的關系是相互配合的夫妻關系,各有分工,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少了誰都不行。城鎮化的本意是居民不論在哪里生活都能享受到與城市相仿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田園綜合體是城鄉共享的開放型社區。尤其在城市病加劇的背景下,人們發現,身處田園才是最宜居的環境。
三是功能整合的多元體。一個完整的田園綜合體應該包括六大功能:食物保障功能、就業收入功能、原料供給功能、旅游休閑功能、生態保育功能、文化傳統功能。在一個合理的田園綜合體里,這些功能應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成為在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生活價值上獲得均衡的人類“生的空間”。
四是健康中國的養生體。健康中國有三層含義:一是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和長壽水平;二是要有健康理念,配備完善的健康服務條件,以及基本的健康保障;三是要求把健康列入國家發展首位,實施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田園綜合體緊緊圍繞健康中國這一核心做文章,體現這三個方面的價值意義??梢灶A言,它不僅能夠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的三增目標,還能夠向著“人民增壽”的四增目標拓展。
五是休戚榮衰的共同體。田園綜合體應打造四個層面的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情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按市場規律生成的田園共同體中每個個體都將圍繞共同的利益超越自我,在更深廣的時空里,思考共同的價值,建立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唇齒相依、休戚與共、和諧共處、平等共生的緊密關系。
一是盛世鄉愁的存放地。在田園綜合體里,可以體驗閑適、體驗農事、體驗自然風光。
二是農業文明的復興地。農業文明是與工業文明、城市文明并行不悖的一種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的三大基本載體之一。沒有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就是空中樓閣,沒有農業文明,城市文明也會曇花一現。復興農業文明,田園綜合體就是一個絕佳的載體。
三是傳統文化的弘揚地。鄉村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中國幾千年積累的傳統文化精華大多與農村、農業息息相關。中華文化發源于鄉村,田園綜合體可以做好“發源與發揚”、“傳統與傳承”的大文章。
四是家園紅利的再生地。家園紅利增強了一個社區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歸屬感。家園紅利是中華民族長期積淀的寶貴資源,應予傳承。近些年來,由于農民工大量外流,鄉村親族的紐帶越來越淡薄,社會資本消耗殆盡。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家庭的集合是家族,家族的集合是民族,民族的集合是國家,這是一個環環緊扣的生態鏈。田園綜合體的建設,即可提高社區的向心力、凝聚力、歸屬感,重新累積生成家園紅利。
五是“詩意棲居”的理想地?!霸娨鈼印笔堑聡軐W家海德格爾對人類生活最高境界的精妙概括,詩意則源于對生活的理解與把握,尤其是內心的那一種安詳與和諧。田園綜合體可以在環境的詩意、文化的詩意、哲學的詩意和技術上的詩意四個方面體現、滿足詩意的棲居。
一是自為的綠色發展?,F代的田園綜合體,圍繞原有的自然景觀,按照生態學原理去設計和建設,實現原有的自然景觀的延伸。這是自發自為的綠色發展。
二是自覺的生態認知。生態環境破壞的源頭在西方四唯論即唯人類論、唯科技論、唯速度論、唯對立論。與四唯論相反,田園綜合體在自然面前保持謙遜,它是工農結合、城鄉結合、人與自然結合的地域復合社會,生活在其中的個體,對周遭的生態環境有著非常自覺的認知。
三是自律的生態保育。田園綜合體是生命的共同體,個人生于斯長于斯,鄉與土維系著人們的魂,團體道德有很強的約束力,個體的自律已內化為潛意識,時時處處在約束自己的行為。
四是自警的生態捍衛。田園綜合體是人們生活、工作賺錢和子孫賴以生存的地方,利益所系,他們尤其警惕來自外部的對本社區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們有古今中外最嚴厲的環保制度“責任終身追究制”,但再嚴厲的制度約束也不如當地人自我捍衛來得有效。
五是自然的生態循環。田園綜合體是一個按照自然規律運行的綠色發展模式。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由過去的“二物思維”轉變為“三物思維”,植物是生產者,動物包括人是消費者,微生物是分解還原者,三物組合,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生態循環鏈條。比如農作物的秸稈通過微生物發酵工程變為飼料或肥料,生產出綠色生態有機農產品將成為常態。
總之,中國農村是“中國鄉愁”的載體,也是“中國問題”的載體。田園綜合體,是一個值得開拓探索、常議常新的“百年立論”,是一個需要世代實踐、薪火相傳的“世紀命題”。我們有理由相信,田園綜合體普及建成之日,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之時!
2018年田園綜合體項目成功申報要點
1、 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申報時間是6月底前。
2、省級田園綜合體申報時間按照各省財政廳文件執行。
1、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每年6000-8000萬,連續三年,比如河北遷西縣花香果巷項目,第一批8000萬資金已經到位。
2.省級田園綜合體:3000-6000萬,根據各省具體情況,比如江蘇省2017年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資金各3500萬元,其中: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分別為3500萬元、400萬元。
1、國家級田園綜合體申報部門:財政部農業司(國務院農村綜改辦)、國家農發辦。
2、 省級田園綜合體申報部門:財政廳農發辦。
無論國家級還是省級田園綜合體必須符合七個條件才能準予立項包括:
(1)功能定位準確:圍繞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鄉村和產業,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區為開發單元,全域統籌開發,全面完善基礎設施。突出農業為基礎的產業融合、輻射帶動等主體功能,具備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景。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在建設田園綜合體中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其在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
(2)基礎條件較優:區域范圍內農業基礎設施較為完備,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基礎較好,區位條件優越,核心區集中連片,發展潛力較大;已自籌資金投入較大且有持續投入能力,建設規劃能積極引入先進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本,發展思路清晰;農民合作組織比較健全,規模經營顯著,龍頭企業帶動力強,與村集體組織、農民及農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
(3)生態環境友好:能落實綠色發展理念,保留青山綠水,積極推進山水田林湖整體保護、綜合治理,踐行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業清潔生產基礎較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4)政策措施有力:地方政府積極性高,在用地保障、財政扶持、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應用、人才支撐等方面有明確舉措,水、電、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完備。建設主體清晰,管理方式創新,搭建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建設格局。積極在田園綜合體建設用地保障機制等方面作出探索,為產業發展和田園綜合體建設提供條件。
(5)投融資機制明確:積極創新財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后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力度,積極統籌各渠道支農資金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嚴控政府債務風險和村級組織債務風險,不新增債務負擔。
(6)帶動作用顯著:以農村集體組織、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組織引導農民參與建設管理,保障原住農民的參與權和受益權,實現田園綜合體的共建共享。通過構建股份合作、財政資金股權量化等模式,創新農民利益共享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7)運行管理順暢:根據當地主導產業規劃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模式和運營管理模式??刹扇〈寮w組織、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共同參與建設田園綜合體,盤活存量資源、調動各方積極性,通過創新機制激發田園綜合體建設和運行內生動力。
2018年鄉村振興理念提出:
1、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旨在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發展農業產業,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新事情,不能強迫農民流轉土地,必須保證農民的根本利益,確保農民參與和受益,帶動農民持續穩定增收,讓農民充分分享發展成果和更有獲得感,這就要求合作社充分參與。堅持以農為本,以保護耕地為前提,要保持農村田園風光,讓人們從中感到農業是充滿希望的現代產業、農民是令人羨慕的體面職業、農村是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
2、不予立項九類情況:
(1)未突出以農為本;
(2)項目布局和業態發展上與農業未能有機融合;
(3)以非農業產業為主導產業;
(4)不符合產業發展政策;
(5)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
(6)違反國家土地管理使用相關法律法規
(7)違規進行房地產開發和私人莊園會所建設;
(8)鄉、村舉債搞建設;
(9)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鋪攤子等情況。
建設田園綜合體既是一個重大理論課題,也是一個復雜的實踐問題,如何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走出有效路徑,創出一片新天地,搞清楚田園綜合體建設的七個宜和不宜很有必要。
1、宜試點示范,不宜遍地開花
這也是“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要求。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的導向出發,田園綜合體應當是一種有質量、有品位的有效供給,而有效供給的特征在于精而不在多,只有精品才會吸引人,否則就會流于一般化。所以,田園綜合體建設千萬不可大干快上、遍地開花,而消耗了十分寶貴的土地資源,成為無人問津的無效供給。
2、宜優選區域,不宜降格以求
通俗地講,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建設田園綜合體的,這里面存在一個條件適應性的問題。如果不講條件、隨意建設,必然導致雜亂無序、低質無效。所以,在一定的鄉村區域范圍內建設田園綜合體,應進行科學、合理、優化的選址,使田園綜合體真正建在最適應的地方。這種適應,就是要從供給適應需求的角度出發,選擇那些“得天獨厚”的地方建設田園綜合體,既最大程度發揮所在區域的比較優勢,也最大程度吸引消費者前來消費。
3、宜重在田園,不宜大搞建設
顧名思義,田園綜合體,生于田園、長于田園,展現的就應當是田園之美。這一點,是建設田園綜合體始終不能偏離的方向。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堅持綠色化的價值取向,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景觀改造、文化植入和設施完善等,讓田園的地貌、形態、肌理等得以更好地提升和展示,根本上要留住田園的山、水和鄉愁。
4、宜精心規劃,不宜放任自流
田園綜合體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導、規劃引領、規劃管控。一方面,通過規劃來確定田園綜合體的功能定位、風貌特征和實際內涵等,作出一個好的頂層設計和建設大綱;另一方面,把規劃控制在一定的尺度范圍內,對建什么、怎么建、建到什么程度等,都有一個合理的界定和限制。一句話,在好的規劃指引下,才能建出一個好的田園綜合體。
5、宜彰顯特色,不宜過于同質
不同的田園綜合體,應該有不同的特色。對于特色的設計和打造,可以從自然和人文兩個方面入手,進行個性化的展示。自然方面,應以原汁原味為基本遵循,展現一方水土的天斧神工和天生麗質,讓人看出“人無我有”的獨特性;人文方面,應將地方物質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文化、傳說故事等元素進行有效植入,讓人同樣感受到 “人無我有”的獨特性。這種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必然是令人神之以往、留連忘返的地方。
6、宜市場主體,不宜行政指令
“中央一號”文件說,建設田園綜合體要“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這表明,在推動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把主體擺清楚,尊重群眾的意愿,暢通民意的渠道,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來開展工作。當然,農民合作社是市場力量的一種代表,也包含了引入一些其他投資方參與的信息。對地方政府來講,特別需要注意和防止的是,不能搞指令性計劃和拉郎配,把市場行為變為政府行為,任意大建大造田園綜合體,造成執行政策的偏差和失誤。
7、宜改革聯動,不宜短期行為
前面已經提到,田園綜合體是一個創新發展模式的地方。從厘清責任的角度來講,對于田園綜合體建設中涉及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農村金融創新、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設用地保障、經營模式創新等方面的問題,的確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有些更需要創新性地走出新路,達到最大程度惠民增收的目的。尤其是在試點示范的過程中,更要予以精心指導、支持和呵護,有效推進體制機制方面的探索創新,讓田園綜合體建設順利起步、積累經驗、健康成長。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