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企業提交田園綜合體項目的申請被政府所拒,心里會莫名的奇怪。
為什么別的企業可以申請成功,我的企業就不行?
為什么會被政府所拒?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其實,不是政府不接受某些企業申報田園綜合體項目,而是政府不接受某些企業提出的開發方案。
因為在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了不予受理的情況:
1、未突出以農為本,項目布局和業態發展上與農業未能有機融合,以非農業產業為主導產業;
2、不符合產業發展政策;
3、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
4、違反國家土地管理使用相關法律法規,違規進行房地產開發和私人莊園會所建設;
5、鄉、村舉債搞建設;
6、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鋪攤子等情況。
而且,方案要明確農村集體組織在建設田園綜合體中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其在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
另外,要特別注意拓展套路、規劃策劃、資源整合、落地執行四個方面的展示展現。尤其要特別注意項目拓展思路,不要因為拓展方式方法出現問題中止了項目的未來落地。
如果不是上述情況,可以查詢省市縣三級的文件,看看開發區域是否屬于試點范圍、開發方案是否違背了政府方向、開發方案是否弱化了政府角色脫離了政府監控。
標準的田園綜合體,主要包含六大建設理念,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側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
一、以旅游為先導
鄉村旅游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潮流,田園綜合體順應這股大潮應運而生??此茀T乏實則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需要匠心獨運的開發。一段溪流、一座斷橋、一棵古樹、一處老宅、一塊殘碑都有訴說不盡的故事。瑞士有被稱為無煙工業(手表、軍刀)、無本買賣(金融業)、無中生有(旅游業)的“三無經濟”。旅游本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產業,瑞士在這方面開發得風生水起,值得借鑒。
二、以產業為核心
一個完善的田園綜合體應是一個包含了農、林、牧、漁、加工、制造、餐飲、酒店、倉儲、保鮮、金融、工商、旅游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三產融合體和城鄉復合體。對農民來說,遠走他鄉和拋家別親的進城務工犧牲太大,在本區域內多元發展,從多個產業融合發展中獲取收益的模式更為可行。沒有一個比較高的生活水準,人心必背,沒有產業支撐的田園綜合體也只能是一副空皮囊。各級各類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創業園,應適當向田園綜合體布局。
三、以文化為靈魂
文化就是“人化”與“化人”的過程。田園綜合體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發掘出來,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為,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的綜合體是不可持續的。
四、以流通基礎為支撐
各種基礎設施是啟動田園綜合體的先決條件,而及時地提供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又會對后續的發展產生持續的正向外部性。缺乏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物流、人流、信息流,一個地方就無法實現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溝通,鄉村偏僻的地理位置被阻隔世外,就無法與外部更廣闊的地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向外開放的經濟空間。
五、以體驗為價值
田園綜合體是生產、生活、生態及生命的綜合體。在經濟高度發達的后現代,人們對“從哪里來”的哲學命題已經無從體悟,田園綜合體通過把農業和鄉村作為綠色發展的代表,讓人們從中感知生命的過程,感受生命的意義,并從中感悟生命的價值,分享生命的喜悅。
六、以鄉村復興為目標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初始階段,農業和鄉村與國家和社會的落后往往緊密聯系在一起,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就是鄉村年輕人大量流出的過程和老齡化的過程、放棄耕作的過程和農業衰退的過程,以及鄉村社會功能退化的過程。田園綜合體是鄉與城的結合、農與工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生產與生活的結合,以鄉村復興和再造為目標,通過吸引各種資源與凝聚人心,給那些日漸蕭條的鄉村注入新的活力,重新激活價值、信仰、靈感和認同的歸屬。
總而言之,在市場規律作用和空間資源短缺的條件下,人們對田園鄉村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是一種詩意理想或價值追求,但未必與骨感的現實相吻合。
建設發展一個真正的田園綜合體,自然稟賦和區位條件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必須堅持建設發展運營模式的實事求是,立足長遠、遵循規律、突出特色,特別是要強化田園綜合體的內涵建設,使田園綜合體是有內容的而不是空洞的,是為人的現實生活服務的而不是為規劃師們的詩意理想服務的,是宜業宜居美麗和諧的而不是功能不全不可持續的,是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追求效率的而不是政府主導盲目低效的,是各類要素聚集融合的社會復雜體而不是機械拼湊的冷漠物理構架。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