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根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雖然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這些都有待進行改善,同時也是企業今后可以重點關注的方向。
在“十四五”規劃中,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來組織,分領域闡述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安排了12個部分,明確了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到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等重點領域的思路和重點工作,作出工作部署。可以看出,隨著綠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推進,生態康養、文旅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新型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未來一段時間的政策重心,也成為政府和社會投資重點,代表著未來經濟發展方向,5G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與文旅融合將重塑旅游產業,形成很多突破發展的領域。
國家在政策方面有也有很多的支持:
2018年12月19日--2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進入2020年,“新基建”緊鑼密鼓地被多次提到。比如1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2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2 月2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2月23日召開的中央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以及3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 例如,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明確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等。
對于文旅行業而言,此前早已有針對“智慧旅游”、“智慧景區”、“智慧酒店”以及“數字文旅”等相關領域的探索。
文旅行業的細分領域很多,而各大旅游目的地是承載旅游及其相關活動功能的主要區域場所。5G、人工智能等相關的科技基礎設施,無論是在目的地通信網絡等信息化基礎設施,還是景區管理、游客服務等基礎信息化服務方面,都可以體現科技的助力,為游客帶來一些新的嘗試和體驗,同時可以培養目的地核心競爭力。旅游資源、旅游設施和服務、旅游產品是旅游目的地發展的三大抓手,從當前的“概念”來看,“新基建”更多的可以在旅游服務層面、旅游產品打造方面,較為間接地利好目的地。
除此以外,在客群活躍、提升用戶粘度方面也可以有一些探索?!靶禄ā眻鼍跋?,依托技術、流量帶來的新紅利,加之此前民宿旅館積攢的夯實基礎,可以帶來一波新的增長熱點。在住宿行業,疫情期間,酒店智能機器人,酒店服務機器人管家……也都是相關應用,“新基建”與酒店行業的結合也在讓酒店行業煥發生機。
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加速了我國旅游業標準化、品質化、智能化的進程。疫情期間,“新基建”作為經濟發展的“催化劑”,成為抗疫情、穩增長的有力手段。綠維文旅認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科技應用將對文旅產業的生產方式、新產品形態、消費模式、營銷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帶來變革,積極探索文旅與新基建的融合點,將先進信息技術運用到文化旅游發展中,引導科學的規劃目標設定和規劃決策,實現疫后文旅行業的重振至關重要。同時,建立智能化信息平臺提高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和管理的科學性,以科技創新為基礎,覆蓋產業規劃到開發的全過程,從而更有效的符合時代訴求,真正起到規劃引導的作用。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目標,即:要努力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規劃強調重點小城鎮建設要把文化旅游、商貿物流業等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小城鎮發展是疏解大城市生活和空間壓力的重要補充,但小城鎮建設更需要走特色化道路,要根據自身與大城市的依托關系、自身的資源優勢、區位特征、文化傳統和經濟基礎,進行特色定位,培育成與大城市一體化的,真正成為依托和服務于大城市的環城旅游、休閑、度假小鎮。
城鎮化與文旅的結合,首先要注重城市管理,將城市旅游化,景區化,“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將城市當作景區去打造。另外,以前由政府壟斷的科教文衛、健康養老等公用設施,是政府未來要逐漸市場化的,這將帶來與已經非常發達的旅游業態之間的一種融合,形成泛旅游整合和泛旅游多樣化業態。所以現在的養老旅游、健康旅游、教育旅游、體育旅游、文化旅游和相關聯的旅游發展非???,這種發展和我們未來新型城鎮化中間的公共服務市場化之間形成最大的銜接。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前提,沒有產業的支撐,城市快速發展以后會形成很多空城、鬼城,因此產城一體化就成為必然趨勢與要求。旅游作為市場化生長的城鎮的引擎,可以形成城市消費聚集核,而消費聚集正在形成城市化的核心。商業綜合體、旅游綜合體和休閑小鎮在城鎮鄉這個機制中會形成不同的消費機構。
城鎮的旅游和發展實際上是一種區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群旅游目的地具有整體性,并且會在城市群中間再形成城市分工,構成城市群旅游結構。在這種清涼下,同城化、高速鐵路會為城市群互為休閑目的地帶來一種休閑體系化的內部結構提升。比如,南方和北方互為休閑地,城市群之間,特別是城市之間互為休閑地,成為一種常態。
生態康養由于把自然環境中的生態條件作為主要康養手段,遵循了自然規律和生命學原理的自然修復、循序漸進的過程,實現了人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受到人們的追捧。
康養產業就是為社會提供康養產品和服務的各相關產業部門組成的業態總和。然而,根據消費群體、市場需求、關聯產業、資源差異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康養產業類型。從消費群體來看,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消費群體的年齡構成來看,人的一生一般要經歷不同的階段,依據年齡構成進行劃分,不同年齡群體有不同的產業分類。
健全生態旅游開發與生態資源保護銜接機制,加大生態旅游扶貧的指導和扶持力度,依法加強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草原等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生態旅游行業標準;積極打造多元化的生態旅游產品,推進生態與田園、康養、文化、旅游、教育、互聯網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生態體驗、生態科考、生態康養、生態旅游等,倡導智慧旅游、低碳旅游;在貧困地區打造具有較高知名度的50處精品森林旅游地、20條精品森林旅游線路、30個森林特色小鎮、10處全國森林體驗和各地多個森林養生、田園養生、文旅養生試點基地等。
通過積極探索,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正在從依靠突擊式推動向依靠機制制度保障轉變。
第一,高點站位,借“腦”引智,繪制好鄉村振興“施工圖”;
第二,乘勢而上,改善環境,打好鄉村振興“第一仗”;
第三,發展產業,強化支撐,培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第四,夯實保障,激勵擔當,不斷強化鄉村振興“內生力”。
鄉村振興,農民群眾是主體,改革開放是關鍵,干部作風是保障。
一是突出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宣傳發動;
二是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
三是持續強化“三基建設”;
四是激勵干部擔當作為。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要強調鄉村文化復興。鄉村文化復興將與鄉村產業升級、社會結構優化、生態環境提升等要素互為表里,共同完成鄉村振興的時代使命。規劃要構建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格局,充分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不斷提高旅游接待人數和收入水平。
此外,《”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需站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高度,全面整合跨城鄉、跨區域的文旅資源,加快泛文旅產業的集聚性發展,將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融入貫徹到城鄉建設、脫貧攻堅、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各類規劃中,使文化旅游發展空間成為推動城鄉發展要素共享、城鄉產業結構升級、城鄉風貌及環境優化的載體,形成文化旅游引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空間布局。
國家衛健委《健康報》社黨委副書記劉世東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城市45%的老年人擁有儲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額2016年超過17萬億元,人均存款將近8萬元。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總額將超7萬億元。目前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隨著康養產業的供給不斷增加,2030年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
康養產業的發展壯大,是提升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基礎,更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發展康養產業正是順應中國社會結構新變化、人口老齡化、滿足“健康老齡化”剛性需求的長久之計。
與生態環境相結合打造田園生態養生:即依托項目地良好的氣候及生態環境,構建生態體驗、度假養生、溫泉水療養生、森林養生、高山避暑養生、海島避寒養生、湖泊養生、礦物質養生、田園養生等養生業態,打造休閑農莊、養生度假區、養生谷、溫泉度假區、生態酒店、地方元素民宿、茶香小鎮等產品,形成生態養生大健康產業體系;
與養生養老結合發展田園健康享老:將醫療、氣候、生態、康復、休閑等多種元素融入養老產業,發展康復療養、旅居養老、休閑度假型“候鳥”養老、老年體育、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動等業態,打造集養老居住、養老配套、養老服務為一體的養老度假基地等綜合開發項目,帶動護理、餐飲、醫藥、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產業的共同發展。
養老產業涵蓋康、醫、養、游等諸方面,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和市場,老人文化促進會將做好養老產業的引領和服務。
實現“十四五”規劃,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