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發展,中國旅游品質上了幾個大臺階:
一是外部保障提升,交通暢達,通訊保障,電力充足,支付便利。我們這套東西現在國際上是一流的,不敢說第一,至少是一流。
二是組織運轉效率提升,旅行社已經轉型升級,門市服務社區化,電子商務普遍化,旅游產品多樣化。
三是住宿業供給充足,各種業態豐富多彩,高端服務引領,基礎品質保障。
四是景區品質普遍提升,標準化成為基礎,市場化推動發展,網絡化開始形成。
我們不用說四十年以前,我們就退到二十年以前這個狀況都是不可想象的??傮w而言,國際比較,中國旅游品質居于中上游。國內比較,各行各業居于一流。
為什么還有那么多意見?
一是旅游服務的特點,感受深。二是規模大,60億人次出游,如果一億人次出一個事故,每周都會有一個事故,說起來一億分之一的概率,大家就覺得怎么旅游老有事。三是媒體放大,夸張,“盆滿缽滿”是夸張,“宰客欺客”是放大。四是典型案例的影響。五是領導壓力,不分情況,追究企業。只要一有事肯定是企業的責任,怎么不想是消費者的責任。比如說有些長者有豐富的經驗,所以他們不但可以免費旅游,最好還能掙錢,參加免費團之后每天留憑據,憑據留下來投訴旅行社,追究旅行社賠償消費者,這也是一種模式,壞人變老了,什么事都會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動不動就追究企業顯然不公平。
旅游服務提高的困難在哪兒:流動性困難,靠目的地提升;成本提升,價格不同步,靠公平政策和社會環境;人員流動率過高,靠收入穩定和社會補充;青春崗位,青春職業,靠終生職業培育;技術落后,靠科技賦能。技術對于旅游來說第一是工具化,我們現在工具薄弱,第二是產品化,產品化我們又有點過分,實際上更多是靠公益化的發展,這樣形成我們的現在問題是什么?數量增長,品質不能同步;硬件提升,軟件不能同步;成本增長,效益不能同步;種類增加,人才不能同步;渠道增加,市場不能同步;專業增加,秩序不能同步。
我就感覺我們發展太快了,跟孩子一樣糊里糊涂長大了,看著大個子,實際上完全沒有成熟,我們這些不能同步都是這個原因,需要穩下來,再說了現在想快快得了嗎?就說今年恢復,今年能恢復到什么程度?而且我的看法,今年我們只是喘過一口氣,還沒有真正翻過身,真正翻過身在明年,長遠來說真正翻身是結構優化、效益提升、質量提升,是靠這些東西。
品質頭上“五把刀”,工業發展促進能源成本上升,紅利減弱形成人力費用上漲,多方稅費亂收影響預期收益,結構因素強化造成供求不均,追求奢華導致惡性增長態勢,這些事不能指望政策,即使指望一時,不能解決長遠。
需要我們一步一步推進,消費有一個變化過程,這么多年我們看一開始追求的是多玩,多不多,然后問貴不貴,現在問好不好,再進一步問對不對,你的東西好不是我的東西,再問值不值、對不對、絕不絕、紅不紅,所以優質旅游是高線,不能把優質旅游扯到天上去,均質旅游是底線,能拿到均質旅游就過去了,精細旅游是追求。精耕山海,細作人文,靈山、拈花灣都是精致旅游的代表,他們不是簡單的優質旅游。
全國來看,北不如南,西不如東,有自然條件的約束,也有社會傳統的制約,還有人文積淀的不足。第一長三角,第二珠三角,我評價優質旅游就這兩個地。
所以客人有一系列的要求,眼界型的是大眾觀光,家常型的是民俗休閑,享受型的是各類度假,撒歡型的是主題樂園,撒野型的是戶外運動,還有自虐型的叫特種旅游。你說他干什么他就是自虐,他就愿意受這罪,有這樣的人,所以很自然。
我們怎么對應這樣的市場?
這一系列的東西最后歸納幾句話:靠文化降低建設成本;靠特色降低營銷成本;靠科技降低能源成本;靠精細降低物料成本;靠保養降低運作成本;靠嚴格降低管理成本;靠小費降低人力成本;靠合作降低競爭成本。
與其自相殘殺,我們為什么不聯合自救,這是1990年的話,到現在30多年了,但是我們的市場就是這樣,只要市場往下一滑,旅游是脆弱的,這套詞就出來了,我們自相殘殺這套詞又出來了,何必呢?可是我們把成本降下去,在這個過程中不降低質量就很棒了,別動不動追求高品質,沒有那么多的高品質,均質這是我們的底線,這樣需要對應未來,說到底,標準保底線,個性求高線,創造是無限。這么多年工作下來,旅游行業里標準化的意識已經很強,現在大家個性和創造不影響標準,標準是底線,只不過我們在操作的過程中把它操作成高線,怎么是高線?一開始搞5A景區我就說一條,達標就可以,不要有定額,有定額是選模范,既然有標準就是這底線,可是在這個過程中資產市場就把它操作成高線了,大家就認為這是最高,這不對的。
說到底,旅游高品質發展,就需要我們全面把握,同時需要積極推進,現在困難一大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信心,包括我們旅游者的進步和成長。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