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發展已經40年了,可以說,旅游無論是其發育過程還是成長過程,文化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旅游的每一步都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感和文化的體驗。文化感需要結合現代人的旅游需求,落腳到獲得精神享受和愉悅”的真實目的和需求上,而不是僅僅將文化和旅游“撮合”到一起,搞形式主義。
中國旅游發展已經40年了,可以說,旅游無論是其發育過程還是成長過程,文化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旅游的每一步都扎根于中國文化土壤。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感和文化的體驗。文化感需要結合現代人的旅游需求,落腳到獲得精神享受和愉悅”的真實目的和需求上,而不是僅僅將文化和旅游“撮合”到一起,搞形式主義。
01文旅整合,不是撮合
中國“跟風潮”式的“形式主義”由來已久,自從文化和旅游機構整合以來,各地聞風而動,紛紛成立了“文旅集團”、“文旅規劃院”、“文旅學院”、“全域旅游規劃”、“文化產業規劃”、“農旅規劃”等熱潮嘎然而止,迅速轉化為新一輪的“文旅融合規劃”、“文旅融合”一夜間成了“熱詞”。
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國家整合的機構名稱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而不是“文旅部”或“文化旅游部”。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雒樹剛出席2018旅游集團發展論壇,在發表主旨講話時就明確指出: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
一諾智業旅游集團
,贊12
因此,一夜間興起的“文旅融合”熱潮需要冷靜對待。如果將來引進國際其他國家做法,將旅游與交通、旅游與農業、旅游與體育等機構整合,我們是不是又得來一輪“農旅”、交旅”、“體旅”的熱潮?響應國家號召也罷,看風使舵也罷,跟風炒作也罷,投機取巧也罷,其實“文旅融合”早就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早在2009年,文化部與國家旅游局就聯合發布過《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就明確表述了文化和旅游的關系:“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span>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定義,“文化旅游”是 “本質上出于文化的動機而產生的人的活動 "??傮w來說,目前對于文旅的認識,絕大部分仍停留在狹隘的“文旅資源”層面,是拉郎配、撮合式的 " 文旅融合 " ,過分強調產品的“文旅屬性”,將文化旅游當做是出于文化需求動機,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載體與文化事項的文化解讀、認知和領悟僅僅強調了“形式”,而沒有真正落腳到“獲得精神享受和愉悅”的真實目的和需求上。
02“文旅融合”五個主要特征從文旅主體、客體等角度出發
(一)旅游主體的文化體驗性
參與文化旅游活動,為的是獲得全新的文化體驗,實現文化素養、審美經驗和精神境界的升華,因此體現出強烈的文化體驗性。
(二)旅游客體的文化綜合性
文化旅游項目的體驗,并非單一的某個文化載體,而是涉及博物館、歷史建筑、考古遺跡、工藝品等方方面面,因此具備有較強的綜合性。
(三)旅游介體的文化創意性
文化旅游的供給方,必須在旅游資源開發、產品設計與經營過程中進行精心的文化設計、文化創意和文化經營活動,深入挖掘與創新旅游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才能滿足不同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旅游活動的文化持續性
文化旅游的開展,不僅要關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要突出文化效益、環境效益、教育效益等協調,同時注重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五)文化旅游的經濟潛能性
我國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應加大資金投入,對其進行深度開發,令文化旅游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
“休閑產業發展規劃”的“綜合性”
旅游是一個涉及眾多領域、學科、行業、部門的“綜合性休閑愉悅產業”。因此,一個好地區的“文旅規劃”絕對不能僅僅是“文旅融合”就能做好的。旅游也好,文化也罷,無非都是為了“開心”、“愉悅”、“體驗”,不少地區和國家就叫“愉悅行業”。所以,旅游也好,文化活動也罷,都是是一個以“休閑愉悅體驗”為導向的活動。從文旅行業性質特征來分析,“文旅規劃”其實就是一個大的、綜合性的“區域休閑產業發展規劃”?!靶蓍e產業發展規劃”的“綜合性”體現在五個層面:
一是產業鏈的綜合性:文旅產業要素涉及廣,融合深,是多行業、多個產業構成的具有很強深度和廣度的產業鏈;
二是服務需求的綜合性:文旅活動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服務過程,是一種多角度、全方位的體驗過程;
三是資源開發的綜合性:“文旅資源”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人們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文產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包括自然、人文兩大類,8主類,31 亞類,155基本類型。因此,我們一直強調文旅開發不只是文化和旅游開發,而是在帶動區域發展的“綜合開發”和“休閑目的地開發”。
四是營銷手段的綜合性:涵蓋口碑傳播、傳統媒介、新型媒介;運用互聯網,用全方位信息化思維、創客思維,實現創新。
五是文旅規劃的綜合性。以上幾點決定了“文旅規劃”不是簡單的“專項規劃”,而是在“國土空間規劃”框架約束、統領下的“專業規劃”,要結合區域經濟、城鄉建設、農業林業、交通、水利、文物保護、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統籌考慮。
文章標簽